集聚我国科技能力 构建海洋观测体系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11:51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政府与中国工程院联合举办了中国工程院第140场工程科技论坛——“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论坛”。会上,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田纪伟建议,应集聚国家相关科学与技术能力,加快构建我国海洋观测体系步伐。

高频地波雷达、合成孔径声呐、高精度温盐深剖面仪、光学浮标……这些海洋技术产品已成为我国海洋业务化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沿海海洋台站随处可见。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这是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区域,也是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纵深发展的天然试验场。作为促进海洋科学进步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海洋观测技术,是人们了解海洋、开发海洋资源、揭示海洋规律而获取基础资料的唯一手段。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正发生革命性变化

田纪伟介绍说,伴随资源、能源开发利用进程的逐步深入,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响应的广泛重视,以及工业技术和海洋科学的发展,海洋环境监测作为海洋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监测空间从近海向深远海纵深发展,监测时间从短期间断向长期延续延拓,监测参数从单一参量向多参量扩充,监测对象从宏观现象向过程机制深化,监测平台从岸基、海基等固定基向海底、水下和星载、机载等运动基推进,监测传感器从近浅海、宏观参量向深海、微观参量发展,系统集成技术从数据终端集成向水下声学、光纤前段物理网集成技术发展。

据了解,我国海洋监测技术工作始于1958年的全国海洋普查,它促进了我国海洋监测仪器设备研制工作的开展。“九五”开始以来,我国海洋监测技术取得空前发展,突破了包括声相关海流剖面仪、实时传输潜标、光学浮标等系列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批高技术成果,打破了国外某些核心技术的封锁。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海洋监测能力,监测区域由近岸观测发展到近海观测。

然而,由于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发起步比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海洋监测的技术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举全国之力实现海洋观测能力的跨越

近年来,我国海洋观测技术与系统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家海洋观测体系的建设将在本质上实现从构建观测系统到增强观测能力的跨越。”田纪伟建议,应集聚国家相关科学与技术能力,构建我国海洋观测体系。

在田纪伟看来,未来海洋观测系统发展趋势在技术功能上应主要体现在系统设计的合理性、整体布局的优化性、日常运行的稳定性、观测参数的多样性、数据通信的安全性、观测资料的可靠性、信息服务的实时性与监测对象的适应性等方面。作为国家海洋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观测系统的发展应走协调和可持续的战略发展道路。

国家海洋观测体系由业务化、准业务化、海洋科学观测系统、海洋标准化平台和国家海洋观测技术产学研基地组成,因此构建国家海洋观测体系不仅包含海洋观测技术工程化的规划和实施,也涉及海洋标准化平台、海洋科学进步与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这需要举全国之力,多方参与,统筹协调,建立海洋观测技术赖以生存、发展的开发平台,开创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