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西湾崛起船舶基地 拉长蓝色产业链条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15:23 

86上午,在充满喜庆气氛的青岛开发区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内,我国首艘300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由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交付上海打捞局。

“‘深潜号’填补了我国深潜水支持船的空白。”武船重工董事长杨志钢说,其最大特点是配置了一套300饱和潜水系统,将我国的饱和潜水能力从200提升到了300,大大提升了我国的深潜水作业和应对海上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其实,这已不是海西湾第一次引起广泛关注。今年以来,随着我国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亚洲最大深水气田平台导管架“荔湾3-1CEP”从这里起航,海西湾一次次地聚焦了人们的目光。

短短十年时间,这里从“一片荒凉”发展成了我国重要的造修船基地。2011,海西湾实现造船和海洋工程产业产值215.5亿元,出口11.7亿美元,成为直追广州、上海、大连三大造船基地的“后起之秀”。

这样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产业链协同发展。如今,这里不仅吸引了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青岛)公司等129家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还集聚了山钢集团、齐耀瓦锡兰等500余家生产配套企业,以及中船重工711所、725所等业内顶尖科研院所,形成了集研发、生产、总装、销售于一体造修船和海洋工程产业链。

除上述两大产业集群外,开发区还形成了港口、家电电子、汽车、石化等四大产业集群,六大产业集群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0%以上。

全力打好“港口牌”

稍加分析不难发现,上述六大产业集群都是围绕港口、口岸发展起来的。

“发展蓝色经济,港口是最重要的载体。”青岛开发区发改局副局长薛俊亭分析,就港口来说,青岛不仅有货物吞吐量接近3亿吨、1000多万标箱的前湾港,还紧邻正在建设中的、设计年吞吐量达3.7亿吨的董家口港。这两大港口分工、叠加,将释放出巨大裂变、辐射能力,大大增值临港产业,提供更多的税收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目前,青岛开发区全力打好“港口牌”。不仅引导家电电子、造船、海洋工程等临港制造业向技术、研发、贸易、营销等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还围绕港口、口岸资源,发展航运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交易定价、海上旅游、节庆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建设航运中心、金融中心,拉长整个蓝色产业链条。此外,依托中德生态园、国际生态智慧城等载体,加大力度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影视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和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兴板块。

服务业成为发展重点

今年2,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今后五年,青岛将以胶州湾为核心,形成东岸老城区、西岸新城区、北岸新城区的品字状分布格局,走向海湾型大都市。

面对全市的空间功能布局调整,制造业特色明显的青岛开发区把服务业的发展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区里提出,‘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比重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薛俊亭表示,正是通过蓝色产业链条的完善、延伸,青岛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高端制造业走向聚集、现代服务业不断升级的良好发展态势,正在逐渐形成海湾型城市经济新结构。

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青岛开发区把人才储备想到了前面,通过深入实施“智岛计划”,启动高端人才引进、高端人才培育和大学生集聚“三大工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激励、保障机制。目前,青岛开发区已经拥有7所高校11万在校大学生,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资源。

点评

□青岛市委常委,青岛开发区工委(黄岛区委)书记、管委主任 张大勇

青岛开发区发展的最大空间是,抓住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建设机遇,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

如今,青岛开发区港口、石化、家电电子、造船、海洋工程等六大产业集群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总量,尤其是造船、海洋工程集群已经形成国家级甚至世界级水平。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为蓝色经济向深海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基地和平台。但要把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实现产业的聚变发展,青岛开发区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拉长蓝色产业链条。

当前,作为西海岸经济新区的领头羊和主力军,青岛开发区正突出蓝色引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以成功实现转型升级。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