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县域经济驶入快车道催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近年来,滨州快速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县域经济是催生全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去年的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滨州位列全省第三位;在刚刚结束的全省县域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工作会议上,滨州又因近三年县域科学发展成绩突出,列全省各市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第一位,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滨州迎头赶超的秘诀在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县域经济增长路径。市发改委主任杨光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找准发展定位极其重要,发挥优势,扬长补短,才能在差异化竞争中胜出。滨州市县域经济之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正是因为探索出了切合自身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路子,实现了弱县图强与强县更强的同步跨越,综合实力与结构层次的同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幸福指数的同步提高。”
弱县图强与强县更强同步跨越
一个地方的发展,与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尤其需要保持昂扬向上、不畏艰难的良好精神状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为,与发达地区相比,滨州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
因此,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全市树立起了“没有县域经济大发展,就没有全市经济大跨越”的共识,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重要载体,作为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强大支撑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有效措施。
黄河南北县区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滨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滨州市先后实施了“北带开发”、“渡河战役”、“突破阳信惠民”等重大战略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渡河战役”战略中,滨州市鼓励引导市直和黄河以南发达县区的企业、干部到黄河以北欠发达县区投资兴业、挂职任职。“突破惠民阳信”战略中,滨州市制定了“市领导包县、部门包乡镇”帮扶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分别帮扶阳信、惠民,同时每个市级领导和两个市直部门对口联系一个乡镇,在资金、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重点倾斜。目前,魏桥创业集团在惠民县投资120亿元的新材料项目已完成投资30亿元;滨化集团在阳信县投资20亿元的滨阳燃化项目,极大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滨州市已蓄积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具备了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实现了弱县图强与强县更强的同步跨越。
邹平县连续9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列全省县域经济“两个同步”第六位;无棣、惠民两县近几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市前列,分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二位、第四位,其他几个县区在全省县域的位次也实现前移。
综合实力与结构层次同步提升
落后地区经济大都 “先天不足”,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杨光军告诉记者,“我们一方面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另一方面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实力,使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实现相统一,达到了综合实力与结构层次的同步提升。”
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在发展思路上,滨州市为避免县域之间的同质竞争,实现优势互补,根据各县区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等优势,大力培植特色主导产业,在全市初步形成了家纺服装、新型生态化工、先进装备制造业、绿色食品深加工等“四大产业基地”,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海洋开发等“六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零部件、果蔬食品、家具厨具、建筑材料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
在“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大”思路的引领下,滨州市加快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初步构建起了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810户,“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工业企业10家,上市公司15家。利用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这一平台,重点培植71家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黄河两岸10公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以及农业物联网、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25家,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80万亩,“三品”认证275个。加快二三产业分离,扩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文化旅游、节庆会展等产业规模,服务业的质量、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随着一批重大基础工程顺利推进,园区建设成为滨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平台。滨州市选择确定了“25个特色工业园区”、“15个特色服务业园区”、“10个特色农业园区”,培育了鲁北化工生态园、西王集团工业园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形成了7个行业15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园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就邹平县而言,各类园区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占到全县经济总量的80%以上。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幸福指数同步提高
为什么要发展县域经济?在专家眼里,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是为了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在百姓眼中,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最大好处就是让生活的城市得到更好的改善,市民生活更加舒适、幸福。
市委、市政府把城乡统筹发展摆在了重要位置,通过改变城乡面貌,发展民生事业,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滨州市围绕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大品牌,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努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2011年达48%,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8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71万人。
滨州市通过市场化运作,强力推进了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打造“黄河三角洲中心名城”的目标定位,加快建设功能齐全、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组团式生态园林城市,连续五年开展了以植树造林、农田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林水会战”、“路域治理”。
尽管滨州市经济尚欠发达,但市委、市政府仍坚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增幅向全国西部地区看齐、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效益向发达地区看齐、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水平向东部地区看齐”,每年把新增财力的80%以上集中用于民生事业上,让人民群众多得实惠、快得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滨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已驶上了快车道,目前正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锁定“六个翻番”的奋斗目标,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杨光军说,“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努力做到与‘黄蓝’两区规划、全市‘十二五’规划、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相对接融合。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注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培育竞争优势,更加注重推进技术进步和调整产业结构,更加注重优化空间布局和促进城乡统寿,更加注重保障民生幸福和改善生态环境,着重研究如何以市为单位整体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南部跨越、中部突围、北部崛起,全面推升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发展质量、相对位次。”(李伟伟)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