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描画烟台转调主色调 实体经济构筑新引擎
■蓝色“描画”转调主色调,实体经济构筑新引擎,高端板块绘就新坐标———盛夏的烟台,一幕着眼于赶超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转调大戏”,正蓬勃展开。
■半年来,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对全市产业版图影响深远的大项目加快推进,机械、电子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集约集聚集成、高端高质高效方向提升,电脑、黄金、核电装备等十个产品集聚向特色鲜明、成岭成峰方向迈进,“大而强”产业版图加速形成。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速度明显提速,为全市产业结构的调高、调优注入生机与活力。全市已拥有“招远国家电子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烟台国家聚氨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龙口国家铝及铝合金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三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电子信息及电子材料、整车制造及汽车零部件、新型铝材、船舶制造、生物医药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蓬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带动烟台经济向着发力高端、竞争上游、二三产业良性互动的方向迈进。从全市层面看,一批层次高、创意好、独具特色的服务业重点项目,正让全市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产业层级悄然生变。
调大,调高,调优。
在年初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我市提出要着眼经济增效提速、上档升级,大力增创转调发展优势,推动烟台经济加速迈向“大而强”。
不久前,市委中心组读书会暨全市科学发展观摩加快推动县域全面发展会议召开,再次对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出明确要求,指出要通过做大做强、做高做优二产,进而拉动一产,带活三产,实现三次产业联动协调发展。
蓝色“描画”转调主色调,实体经济构筑新引擎,高端板块绘就新坐标———盛夏的烟台,一幕着眼于赶超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转调大戏”正蓬勃展开。
YMG记者 高伟 魏文杰 通讯员 保华 双军 玉鹏
“调”出实力———“大而强”产业版图加速形成
尽管连日高温,上海通用汽车烟台基地的生产车间内依旧繁忙有序,生产热度不减。
自今年5月三期新增24万辆整车扩能项目正式投产后,通用汽车在烟台年产整车可达60万辆,发动机年产量也将随着新增35万发动机项目的加紧推进有望突破百万。与此同时,其周边一个由3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集聚形成的汽车工业集群,正在东岳基地的引领下,迸发出新的活力。
东岳汽车,仅是我市狠抓大企业、大产业,推动实体经济扩规模上水平的一个缩影。“曾经,烟台企业规模小、工业布局散、产业层次低,严重制约着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正是基于这一现实,烟台踏上了将调大、调高、调优产业结构作为重中之重、倾力培强做大骨干企业的产业生态重构之路。
半年来,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对全市产业版图影响深远的大项目加快推进,机械、电子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集约集聚集成、高端高质高效方向提升,电脑、黄金、核电装备等十个产品集聚向特色鲜明、成岭成峰方向迈进,“大而强”产业版图加速形成。
大项目大工程建设风生水起。今年以来,总投资60亿元的张裕工业园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15亿元的航天高新技术园、总投资10亿元的东方智能科技园奠基动工;总投资11.4亿元的丛林铝合金轻量化项目6月份完工并试运行……我市通过实施大工程、大项目,不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构筑起“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格局。
大企业骨干企业更加壮大。半年回望,我市通过大力实施“8515工程”,落实培强做大政策措施,推动20户领军企业、50户重点企业和100户成长性企业快速发展。到5月份,20户领军企业和50户重点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就分别增长12.9%、16%和16%。其中,鸿富泰、南山集团、山东黄金、东岳汽车和招金集团5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
日前,我市又提出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培育起5个产值过5000亿元的主导产业、5个产值过1000亿元的龙头企业、10个产值过1000亿元的产品集群。可以预见的是,在这出“转调大戏”中,将有更精彩的剧目上演。
创新为“核”———战略新兴产业方兴未艾
昨天上午,记者在高新区钛合金紧固件综合研发生产基地施工现场看到,基地一期车间厂房主体已经完工,检测检验车间主体完成验收,正进行内外装饰装修工程,工艺研发楼业已开始主体施工。年内,该项目预计完成投资2亿元。
“这是我省目前唯一一家为中国大飞机项目开展高端零部件配套的科技企业。” 高新区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待2014年全部建成后,年可生产钛合金紧固件2000万件,约占国内高端航空航天市场钛合金紧固件30%以上。更令人振奋的是,与这里距离不远,东源风电、拓普邦生物科技、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等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园的施工也紧锣密鼓,成为高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
不仅仅是高新区。随着我市实施产业集群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步伐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速度明显提速,为全市产业结构的调高、调优注入生机与活力。来自市经信委的统计显示,全市已拥有“招远国家电子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烟台国家聚氨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龙口国家铝及铝合金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三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电子信息及电子材料、整车制造及汽车零部件、新型铝材、船舶制造、生物医药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全市通过产业集群实现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离不开大项目、大企业的支撑和带动。记者了解到,我市依托通用东岳、北方奔驰、山东蓬翔和舒驰客车公司等整车生产龙头企业,带动本地零部件企业共同发展,整车本地配套率已达60%以上;依托南山、丛林等龙头企业,建设南山高端铝合金产业园、丛林轻量化产业园两个高端铝材园区,开发大飞机及船艇用铝合金型材、轻量化铝合金载重商用车等产品,为打造我国新型铝材深加工基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科技创新平台的强劲支撑。目前,我市已建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总数达69家,其中国家级16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7家,数量居全省首位。有此支撑,全市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技改投入550亿元,增长11.4%,投资额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位。
“转”出优势———城市发展能级深度提升
转调,谋高端;转调,出优势。伴随着烟台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度推进,整座城市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强力跃升。
在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办公室的一组数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今年,我市服务业实现平稳开局,主要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占GDP比重达到36%左右。
“目前,我市重点培育的20个重点园区、20条特色街区、50户重点企业和50个重点产业项目等发展载体发展势头强劲,烟台服务业‘短板’正在拉长。”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蓬勃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将凭借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优势,带动烟台经济向着发力高端、竞争上游、二三产业良性互动的方向迈进。从全市层面看,一批层次高、创意好、独具特色的服务业重点项目,正让全市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产业层级悄然生变。
除了构筑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区域发展、形成地区发展合力,也成为我市转方式调结构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年初,我市提出大力增创统筹发展优势,加快构建“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格局。眼下,东部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以“一岛一港”、“一蓝一黄”、“一会一桥”、“一内一外”为依托的北部、西部、南部、海岛经济增长极也拉开了大框架,迈开了大步伐。“下一步我市将把‘一极领先、多极崛起’作为蓝区建设的重中之中,下大气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转调,也必将在这一格局的构建中得到加速。”该负责人说。
在我市经济结构转调的铿锵步履中,低碳、绿色发展成为主攻方向。今年以来,我市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星级”评定活动和百户企业低碳行动,引导重点用能企业挖掘节能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内淘汰落后生产线已经全部关停。截至目前,全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126户,上半年固体废物利用量约450万吨。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