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企业家、学者论道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19:20 

留一块旅游发展视角

皇冠企业集团的董事长江永雄在座谈会中提出了“地心游轮”的概念。他表示,以现在两岸的交往,包括大陆同胞到台湾去,一年是200万人左右。以目前台湾的航空领域来讲,有比较大的局限。要把大陆游客增加到1000万人到台湾去的话,现在的航空再增加一倍都做不到,除了靠大型邮轮外,没有别的办法。可考虑地心邮轮的概念,以青岛作为华北的基地,从青岛到上海到厦门再到香港转到高雄到台北,然后再回来,可以形成一个“蓝色邮轮”的概念。

北京拉卡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陶然则提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关注环境这一块。青岛很多的环境是得天独厚的,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去海南岛的时候,大家开玩笑‘海南岛怎么发展经济?不用发展,就把海南岛保护起来,等到全国都发展了,把海南岛作为全世界、全国的旅游度假地,这个蓝天白云就是独一无二的东西’,就是在这个角度上讲,留一块旅游发展的视角是必不可少的。”

企业家的手更“大”

五星控股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汪建国指出,蓝色经济区建设应该找到规划实施的动力所在。他表示,要真正找到规划实施的动力,这个动力应该是企业家,应该是企业。怎么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其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规划再好,最终是政府急,企业家不急。现在蓝色经济有了这么好的规划,应当努力吸引投资者的关注,要关注企业家,关注企业的动力。

他还讲了一个故事:小朋友跟父亲到街上去,小朋友看到糖果就想买,父亲不给他买。卖糖果的老爷爷看到小朋友很喜欢,就摸摸他的头“小朋友,你抓一把糖果走吧”,意思就是送给你糖果。小朋友不拿,后来这个老爷爷抓了一把糖果放在他口袋里。后来他爸爸问他“老爷爷让你抓,你为什么不自己抓呢?”小朋友说老爷爷的手大,抓的糖果多。企业家的手其实比政府的手更大,如果把企业家的手调动起来,可能更加踊跃。

让蓝色产业文化化

北京大学副秘书长、北大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赵为民提出,应该在蓝色经济区里面打造一个“蓝色经济文化示范区”,并且让“蓝色产业文化化”。

他认为,文化既然能够产业化,那么就可以“让产业文化化”。我们的经济很少跟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了为什么中国的经济没有国际的品牌,不能在国际上参与竞争——因为企业、产业对文化的认识还不够。

他介绍说,德国人在制造工业当中,特别注重体现它的德意志民族的精神。日本人做它的商品,也特别注重日本文化的东西。而我们的企业,可以自己想想,我们就只是做了一个商品而已,不太注意把文化嫁接到这里面。如果把这个思路变换一下,这个文化就很有附着点。

不一定一说做文化,就在里面弄几个音乐节、创意园什么的,应该把在经济区里面的企业文化搞好,真正出来一些品牌。

科技人员持股

针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王能光提出了“让科技人员持有部分股份”的建议。他指出,青岛有这样多的国家级的科研机构,有这样的资源和基础,怎么使这些里面部分接近市场的去转化。就蓝色经济区这个创新环境,再配合科研机构,在制度上(股权结构)有所创新,使得科研人员转化的比重更加大。

从原理上说,是一些科技人员在所里、在院里研究出的成果完成了创新的过程。再去转化这个东西,把它作为产品带到市场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这个问题已经突破了,给科技人员一部分股份,5%或者10%。如果把这个事情放长了,真正起来以后回馈给国家的直接的、间接的都是最大的,比停在这儿更好。因为直接的是创造税收,创造就业。间接的,转过来推动了科技人员促进产业化的过程。

经济环境的发展无非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有利于产业链的集合发展,像珠江三角洲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呢?它的产业比较完整。像我们打造一些平台,就是实现这些功能。第二个方面,炒作得更多的就是降低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青岛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在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方面,同样也要迈出大的步伐:对科技人员来说,哪怕这个知识产权不是他的,但是有了这个过程,他们的价值也能够体现出来,从而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