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记:驶入开发新航程
渤海之滨,黄河入海口,盐碱滩涂广袤无垠。
在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区,从荷兰进口的大型开沟埋管机马达轰鸣,挖沟、埋管、裹虑料、调高程,整个过程自动控制,一次完成。远远望去,仿佛一艘巨轮正在远航,身后翻出的泥土如扬起的浪花……
这是记者前不久在黄河三角洲核心城市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新户土地开发项目区看到的暗管排碱施工现场。去年10月12日,东营市在这片土地上率先启动了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建设,随着一期工程即将竣工,昔日的不毛之地,已脱胎换骨,“田块平整,林网覆盖,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已渐显雏形。
作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重要突破口的未利用地开发启动后,以东营为主战场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已驶入大规模开发的新航程。
从山东人的“跨世纪之梦”到国家战略
滔滔黄河,奔腾东流,裹挟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在入海口,由于海水顶托,流速放缓,大量泥沙落淤,填海造陆,历经150余年逐渐淤积形成黄河三角洲。“黄三角”平均每年以2公里~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进,形成大片的新增陆地。
黄河三角洲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三角洲区域内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拥有近800万亩未利用土地,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受黄河冲击影响,土地后备资源还在以每年1.5万亩的速度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此外,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40多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里陆续开发了孤岛、孤东、河口等油田,成为我国第二大油田。近900公里的海岸线,让风能、地热、海洋等丰富的资源,具有了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巨大潜力。
黄河与大海的汇聚,也孕育了新兴的现代石油城市——东营市。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设立东营市。1992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2月,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获准成立。
在我国三大三角洲中,“黄三角”被誉为“最具有开发潜力的三角洲”。近年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崛起,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我国经济发展重心日益呈现出北移的趋势。黄河三角洲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环,处在山东对接天津滨海新区的桥头堡位置,担负着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大使命。
开发黄河三角洲,是山东人的“跨世纪之梦”,早在1993年,就纳入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1997年被列为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1988年,专家学者们提出“黄三角”的开发总体战略,首次提出“生态高效”的增长模式。
“黄三角”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后一块连片成方、尚未被充分开垦的处女地,相对脆弱的生态条件,无可比拟的后发优势,决定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必然要走一条不同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道路。坚持高效生态的基本定位,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是黄河三角洲开发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与“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其他地区最显著的区别。
国家对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高度重视,先后把发展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经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
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以母亲河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高地,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树立全国乃至全球高效绿色生态生活区样板。
在这之后,“黄三角”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2011年,黄河三角洲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正式确认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支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作为支持《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第一个优先项目援助实施。作为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两大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简称“蓝黄”两区)的市,东营成为中国北方又一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打造“未利用地高效利用示范区”
“黄三角”具有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不同的自然禀赋,且地理位置优越,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后劲足。东营市作为中心城市,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日臻成熟的基础条件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都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利用好东营市现有土地资源,将对推动黄河三角洲濒海经济带的建设,促进环渤海经济区的形成,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营市人口密度仅232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达6.5亩,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市土地总面积1236万亩,其中未利用地4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4%,主要以荒草地和盐碱地为主,多分布在新老黄河入海口及沿海一带。
另外,东营市海岸线长达412.7公里,坡降万分之一至七千分之一,是全国少有的填海造陆适宜区域,通过填海造陆,可增加土地60万亩。
自2007年国家把未利用地纳入计划管理以来,面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双重压力,东营市国土资源局积极探索未利用地管理和利用新机制,引导项目建设占用未利用地,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着力打造未利用地高效利用示范区。
围绕全市未利用地开发的自然优势、经济社会优势和环境承载力等7个方面,东营市国土资源局委托石油大学,对28块万亩以上未利用地适宜度进行了评价分析,2008年6月编制完成了《东营市发挥未利用地优势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研究》,筛选了近期适宜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未利用地块。本着“生态优先、环境友好,科学规划、适度利用,因地制宜、创新模式”的原则,东营市开展了《黄河三角洲(东营)未利用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优先划定了未利用地生态保护区,并结合全市区域发展战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发展潜力,将东营港—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作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重点区域,集中布局“四区一城”。
为高效利用未利用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建设用地备用区9万亩。
2008年以来,东营市进一步加大未利用地利用力度,积极引导建设项目占用未利用地,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例如,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后备资源较少的广饶县、东营区,设立“园中园”,创新财税政策,引导建设项目占用未利用地。同时,为这些县(区)解决发展瓶颈制约问题,实行计划差别化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和耕地。
近三年来,东营市新增建设用地6.13万亩,其中新增建设占用未利用地4.52万亩,新增建设占用未利用地比例达73.7%。目前,未利用地开发已成为东营市协调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的一个重要出路。
部省合作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协议明确,“国土资源部同意选择未利用地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的东营市和滨州市,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探索,指导和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创新”。
为推进未利用地开发整理,东营市将市土地整理中心升格为副县级单位,更名为市土地综合整治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制定开发计划、项目申报、指标交易等工作。由市政府、河口区政府及利津县政府3家出资10亿元,组建了东营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全市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实施和开展城建项目建设。市土地评审交易中心还增加了指标交易管理职能,探索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异地交易的新途径。
2011年,在确保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同时,东营市从市级耕地储备库中拿出部分指标,成功与青岛、烟台等市进行交易,为全省耕地占补平衡作出了贡献。
山东省委、省政府对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始终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
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未利用地资源是黄河三角洲最大的优势和潜力。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是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是拓展全省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是搭建区域合作新平台的重要手段,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以把握。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会同东营、滨州两市国土资源局,研究了黄河三角洲东营、滨州两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未利用地开发实施方案。按照统筹规划、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尽快取得成效的原则,确定农用地开发起步区30万亩,其中东营20万亩、滨州10万亩。农用地开发总投资约7亿元,可新增耕地约10万亩,建设用地开发起步区5万亩,其中东营3万亩、滨州2万亩,建设用地开发总投资约80亿元。
在典礼仪式上,东营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建设。东营市委书记姜杰指出,这次未利用地开发的启动,标志着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进入大规模开发的新阶段。他要求加快推进未利用土地开发产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努力把项目区建设成为高标准、现代化、全国一流的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实验区。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徐景颜指出,东营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东营市河口区新户土地开发项目等3个项目建设,将为东营乃至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土地资源支撑,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暗管排碱技术”攻克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头号难题
“小风沙眯眼,大风沙打脸,小雨地反碱,大雨砸饭碗。”这首民谣道出了黄河三角洲盐碱滩涂当初贫瘠荒凉的景象。
站在河口区新户土地开发项目区,放眼眺望,可以清晰地看到,项目区内斗沟、农渠纵横,路、桥、涵、闸配套;昔日莽莽荒原,已被集中连片开发成“田块平整,林网覆盖,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去年10月,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启动仪式暨河口区新户土地开发项目开工典礼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河口国土资源分局一名负责同志告诉记者。
靠入海口一侧,一条宽阔的生态河东西延伸。据介绍,这条河是项目区的支撑工程,既可降低地下水位,阻止海水入侵,又是排涝的骨干工程。生态河以南安排农业项目,以北进行海水养殖。
据了解,东营、滨州两市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还将逐年增加,并且地势平坦,分布集中,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宜于成方连片、大规模开发。但由于成陆时间短,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矿化度高,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土壤盐渍化严重,淡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因此,治碱、改碱、改良土壤和降低地下水位,已成为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头号难题。
据介绍,过去在盐碱地种植水稻、棉花,曾尝试上农下渔(挖筑台田)、明沟排碱等老办法,多通过大沟大渠大水漫灌压碱。老办法增加了水利设施投入,占地多,难成规模,改碱成效慢。在未利用地开发起步区内,国土资源部门学习借鉴国内外特别是荷兰治碱的先进技术,总结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将排碱暗管与喷灌管网同步埋设施工,提高土地整治技术含量和水平。
暗管排碱的基本原理是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将充分溶解了土壤盐分而渗入地下的水体通过管道排走,从而达到有效降低土壤含盐量的目的。暗管排碱系统工程技术,主要有勘测设计、灌排配套、暗管敷设、激光精平、深松破结、维护管理六个环节,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2000年,东营市引进暗管排水系统,应用暗管排碱技术改良治理荒碱地和中低产田11.7万亩,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东营市国土资源局成功争取到“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暗管改碱工程技术提升与示范”课题,以根治土壤盐碱化、打造生态黄河三角洲为目标,在多级暗管节地技术、经济适用型砂滤料选配模型、基于节水、土壤改良的淋洗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适宜黄河三角洲土壤和气候特点的盐碱地改良系统工程技术。
在现场,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了暗管排碱技术的优势:一是改碱见效快、效果好。利用较少的灌溉用水和自然降水可在1年~2年内,使土壤迅速脱盐。二是投资适中。暗管排碱工程每亩投入900元~1100元,加上综合配套设施每亩投入4000元~5000元,埋设的塑料波纹暗管使用寿命达50年。三是节约土地,维护方便,从根本上解决盐碱危害。与明沟排碱相比,可增加耕地10%以上,土地开发利用率可达75%。四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易于规模化实施和推广,购置一套开沟埋管机械约500万元,每套施工能力达3万亩/年。五是将土地整理与农田水利设施相结合,节水效果显著。改碱工程和水库、排灌站等水利设施同步建设,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记者在现场观摩了暗管铺设的全过程。塑料波纹暗管的铺设,是按设计深度和间距在激光制导下由埋管机按设计比降埋入地下的,暗管四周裹有滤料,以防止粉末性土壤颗粒进入管内,堵塞暗管。
据了解,东营市以打造全省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先行区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未利用地开发整理项目将全部采用“暗管改碱”技术,已破土动工的河口区新户一期、河口区新户镇北李、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等3个项目,总面积为2.93万亩,已完成土石量128万立方米,水工建筑物20座,铺设暗管
此外,市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三分场、河口区新户二期、河口区挑河东片和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等项目正在紧张的筹备启动中,建设总规模为26.3万亩,预计新增耕地8.9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