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努力打造人才高地

来源:青岛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20:34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今年以来,山东青岛市各级各部门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特别是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强化人才创新和人才支撑,实现蓝色跨越”的要求,着力营造引才、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努力打造人才高地,为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青岛日报》推出一组署名文章,希望通过这些对人才引进、培育工作的举措和思考,对各级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起到借鉴和启发作用。

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人才聚集地为加快四方区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中共四方区委书记 纪 敏

“十二五”期间,四方区将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由“工业立区”向“服务业立区”转型。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四方转型发展,关键在于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和服务,努力把四方区建设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聚集地,为加快四方区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整体素质

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是解决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最现实、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一是要明确引才重点领域。通过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十百千”工程,力争今后5年在高新科技领域引进培养10个技术攻关团队,引进培养50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全区科技研发人员总量达到4000人左右。二是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家属安置、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政策措施,以政策创新推动机制创新,以政策高地构筑人才高地。三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建立人才需求申报制度,建立并对外发布重点产业人才开发目录,定期举办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峰会,努力形成人才流动与智力流动并重的引才机制。

二、推进平台载体建设,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人才聚集优势

筑巢才能引凤,高层次生产性服务业人才能不能引得进、落得下、留得住,关键在于有没有适合人才创新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要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学科发展的需要,采取外部引进、联建共建、整合提升、自主建设等多种模式,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发挥作用的舞台、成果转化的基地。一是要推进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今后5年,四方区将依托辖区科研院所资源,重点推进建筑创意产业园、工业设计产业园等十大产业园区建设,实施“园区人才支持计划”。二是要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以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主体,把行业发展产业链上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紧密结合起来,以区域研发设计、科技信息中心聚集优秀科技研发人才。三是要推进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生物制药等领域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采取“人才+项目”的发展模式,以项目聚集人才,以人才推动项目。

三、整合社会培训资源,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育体系

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队伍素质,关键在培养。一是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争取在驻区高校增设科技信息等相关专业,鼓励引导国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到四方设立分校分所、研究生院或科技创业基地。二是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发挥驻区高校及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优势,开展“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创造在企业”活动。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启动四方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训工程,定期组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论坛。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创业人才导师制度,做好人才创业的“传帮带管”。

四、创新服务保障机制,激发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归根到底是服务。要不断创新人才服务保障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一是提高人才服务水平。开展园区和产业重点项目人才定向服务,建立人才联络员制度,提高人才服务效能。二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创业领军人物、优秀团队等各类奖项评选办法,坚持奖励向生产科研一线倾斜,向基层倾斜。三是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设立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推进人才公寓建设,为高层次人才来四方区创新创业发展提供安居保障。

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宜居幸福新莱西建设步伐

中共莱西市委书记 刘圣珍

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新莱西、在大青岛北部率先崛起,亟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下一步,莱西市将按照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强化人才创新和人才支撑,实现蓝色跨越”的要求,从思想认识、工作机制、培养开发、载体打造、基础工作五个方面入手,着力营造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建设人才荟萃的高地和创新创业者的乐园。

一、强化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内部刊物,大力宣传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提出的10个科学人才观的新思想新理念、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大力宣传我市的产业环境和人才政策以及人才工作先进典型、优秀人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使全市上下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人才强市的重要性,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工作,把人才工作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进一步营造良好人才发展氛围。

二、完善体制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自觉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用科学方法推进人才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围绕建立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调整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细化明确工作职责。重点是围绕《莱西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青岛市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重点、全市年度人才工作要点三方面内容,建立目标责任分解机制,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限、定责任人,建立例会制度、述职制度、通报制度,并列入单位年度总体目标考核。

三、注重培养开发,提升重点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做好新时期的人才工作,必须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队伍表彰激励、管理使用等相关制度,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和“金蓝领”培养计划,加大企业经营管理者培养力度,进一步提升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素质。

四、着力打造载体,加快引进一批优秀人才

“良禽择木而栖”、“筑巢才能引凤”。因此,必须坚持用有竞争力的政策吸引人才,用高端平台凝聚优秀人才。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引进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出台《莱西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实施办法》及配套细则,实施项目化引才等柔性引才方式,加强创业中心、孵化基地等平台载体建设,孵化培育一批优质科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争取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青岛市创新型企业5家以上。坚持人才引进由“求所有”向“求所用”转变,在摸清我市需求的基础上,依托“院士专家区市行”、莱西籍在外优秀人才协会等载体,积极组织建言献策、咨询服务等活动,探索评选“莱西荣誉专家”,吸引更多人才智力为我市发展服务。

五、加强基础建设,为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保证

服务水平的高低、人才环境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的成长、去留。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提升服务水平,优化人才环境,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注重人才统计分析,围绕我市主导行业、优势产业、重大工程、重点科研项目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情况,分类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人才管理服务,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改进走访慰问、教育培训、考察疗养方式,探索成立优秀人才协会,积极打造人才互动交流平台,建立完善人才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对培养造就高端人才的几点思考

青岛大学教授 张德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国的人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人才观,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和人才工程实施,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服务科学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其中,培养造就高端人才是当前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首先,高端人才的培养是应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经济竞争新形势的需要。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像爬山,越接近顶点,难度就越大。李源潮指出,“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我国人才队伍规模越来越大,但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仍然紧缺。”这是一个摆在人才队伍建设面前的突出问题。我们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高端人才对人才队伍的引领,才能建设好有能力攻克科技难题、实现科技创新的坚强团队,也才能不断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其次,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必须考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青岛市2009年启动的300海外高层人才引进计划中的引进高层人才的条件中就规定了要引进“市级重大项目、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且能突破科研关键技术或核心部件制造工艺的高技能人才和其他急需、特需人才”。这样的条件规定就是考虑了青岛市地方发展的特色。崂山区政府的做法也鲜明地体现了适应青岛发展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特色。一是有突出海洋科技特色的人才发展模式,以建设青岛“蓝色硅谷”为突破口,按照“人才+资本”的发展模式,打造海洋科研人才聚集区。二是以人才工作项目化为抓手,围绕引进培养创新型高端人才,组织实施了 “高端机构引进工程”、“领军人才培养工程”6大重点人才开发工程。三是采取科研机构整体引进、领军人才带动引进、创新团队集体引进等形式,汇集了60多家科研机构,聚集形成了5800余人的科研人才队伍。

第三,高端人才的培养要克服各种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障碍。

造就培养高端人才,就要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人才,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用当其时、才尽其用。在科技创新上能够有所作为的人,往往有一些不同于常人的特点,如有的人个性较强,有的人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对此,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选拔工作中,要克服求全责备的观念,尊重人才的个性,充分理解人才,全面爱惜人才,保证人才作用的发挥。解放人才,必须消灭“官本位”,去行政化、官本位。同时,还要克服平均主义,“红眼病”等传统习气,真正实行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一流贡献一流报酬、一流能力一流岗位,推动高层次人才向发挥作用的地方集聚。

第四,高校要为高端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高校是出人才的地方,高端人才的培养也是高校为社会应作的贡献。显然,高校在培养高端人才上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应当加强高端创造型人才培育基地建设。高校发展水平的提高,决定了其培养人才的质量,人才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决定着民族的创新能力,政府、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界要进一步适应新世纪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导下,冲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建立科学的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的机制,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而共同努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