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加快现代渔业发展 打造渔业地方品牌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的渔业发展可谓瞩目,这里的黄河口大闸蟹“横行”市场,入选“中国十大名蟹”;这里有全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单片滩涂海参养殖区;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东营模式”受到广泛关注……
东营,这座渤海之滨的现代新城,有413公里海岸线,180万亩滩涂,已具备了发展壮大渔业生产的资源条件。在实施黄蓝国家战略新形势下,该市加快了现代渔业的发展,让广阔海岸线“淌金流银”,叫响了现代渔业地方品牌,有力提升了东营的知名度。
园区 科技 新支撑
现代渔业的发展,已经走上了园区化规模化的路子,渔业效益成倍扩大。当前,东营市在沿海滩涂规划建设了80万亩沿海渔业产业带,全市万亩以上渔业园区达到20处,渔业发展有了更强的支撑点和着力点。
在渔业区,东营市先后投入资金5800多万元,实施了35个放流项目,放流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苗种8亿余尾(只),底播文蛤,青蛤等贝类520多吨,实现渔业增收6.5亿元。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我市投资18亿元,建成海参养殖池塘10万亩,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单片滩涂养殖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在大规模发展渔业园区过程中,我市积极借助科技力量,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了渔业新品种引进、优良苗种繁育、生态环境调控、健康养殖模式等一批渔业关键技术,加强对黄河口大闸蟹养殖技术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由“大养蟹”向“养大蟹”、“生态蟹”、“品牌蟹”的转变,现代渔业发展的科技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加强。
企业 品牌 新突破
渔业产业化是现代渔业的发展要求,东营市着力培育渔业龙头企业,利用产业化提高渔业效益,渔业发展实现了新突破。
当前,东营市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达到23家,带动养殖面积70多万亩,涵盖20多个养殖品种,8000多家养殖户进入产业链条,占全市渔户总数的45%;渔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0家,入户渔户数2900多户,带动养殖基地52万亩。
这些数字充分佐证了我市渔业龙头企业及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从过去渔民的“单打独斗”到加入渔业专业化组织,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的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我市渔业产业开始了可喜的变化。
在渔业龙头企业带动下,黄河口特优水产品牌更加响亮。东营市利用黄河口大闸蟹集中上市季节,组织举办了上市新闻发布会和美食节,参加了多次展销和推介活动,黄河口特优水产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据评估,黄河口大闸蟹的品牌价值已达到10.76亿元。
互保 监测 新保障
完善优质的保障体系是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市启用渔船动态监控信息指挥中心系统、开展渔业互保工作,为保障渔民正常生产秩序、推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东营市正式启用了渔船动态监控信息指挥中心系统。这个系统以渔船动态监控指挥中心为平台,以沿海雷达系统、沿海高清视频系统、AIS助航避碰系统、CDMA应急救援系统、RFID渔船射频识别系统、渔业通讯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和渔港视频监控系统等子系统为手段,可对东营413公里海岸线、1176艘海洋捕捞船、172艘海水养殖渔船实施全方位、全天候、无缝隙的实时动态监管,有效提高了我市海上渔业应急救援能力和服务渔船的能力,对渔业的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管理将发挥重要的科技支撑和决策辅助作用。在做好监控工作的同时,我市扎实开展渔业互保工作,为全市1200艘渔船配备了CDMA应急救援通讯终端,共发放燃油补贴9400余万元,补贴渔船12000多艘次,维护了渔业安全生产、减轻了渔民负担。据统计,全市参保渔民3586名,保额达到48000万元,渔民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人身财产安全也有了更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