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工业产业规划布局7个蓝色经济产业集聚区

来源:青岛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21:33 

此次《青岛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按照“巩固、整合、调整”的原则——

巩固:空间范围明确、主导产业突出、有大项目落地、综合管理服务水平较高的33个产业集聚区予以保留;

整合:处在同一区、市,且区位相邻、产业相近,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41个集聚区,整合为17个新的集聚区;

调整:产值规模较小、产业结构升级困难、与“十二五”规划要求不相适应、发展潜力不足或所在乡镇规模较小的26个集聚区,不纳入本次规划。

日前,市政府办公厅下发 《关于印发<青岛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的通知》,标志着我市将在打造蓝色经济核心区、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城市空间规划的战略指向下,对工业产业集聚区进行全面优化,这意味着,青岛工业将在更加注重“集约发展、创新驱动”的高层次集聚中,寻获和确立新优势。

按照《青岛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我市将把现有的100个集聚区调整优化为50个,到2015年,50个集聚区工业总产值达15300亿元,其中,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区达1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达4300亿元,全市工业产业集聚区集聚度由51%提升到65%以上。

“今后,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优势产业集聚、关联企业集中、基础设施配套、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管理服务到位,将成为我市产业集聚区的重要属性,也只有这样,我市产业集聚区才能真正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导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带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市经信委负责人表示。

产业集聚度仅为51%亟待提升

截至去年底,我市有一定产业基础和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集聚园区为76个,有规划、尚未形

成规模的为24个,合计产业集聚区100个,工业总产值约654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1.8%

这些年来,我市工业产业集聚区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促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成为拉动青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1年,集聚区职工总数约60万人,占青岛市从业人员总数的22.3%,占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2.1%。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市招商引资、新项目落地和城区老工业企业搬迁的主要选择地,2011年,集聚区有近500个新项目开工建设,计划投资约700亿元,约300多个项目签约。

然而,我市产业集聚区始终存在瓶颈。“突出的问题是,集聚区布局规划滞后,各区市集聚区之间存在无序竞争现象,布局颇为分散。例如,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黄岛、城阳、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七个区市都有分布;而在新兴产业领域,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集聚区,去年工业总产值为1342亿元,仅占全部集聚区的22%,龙头项目少、项目布局分散、产业链短。”市经信委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而环视国内其他城市,近年来,上海、广州、成都等都对工业集聚区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优化,其中,上海建立了104个工业开发区块,集聚度达到73%;广州规划了53个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度达到60%;成都将各类工业园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10个工业发展点,集聚度达到74.7%。与国内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我市51%的集聚度仅排在第9位。

100个集聚区战略优化为50

按照规划,我市将突出“确立新发展理念、建设新空间载体、培育新产业形态、引进新发展要素、打造新功能平台、创建新管理模式”的“六新”主题,构建“一带展开、三城集聚、两轴辐射”的工业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框架。

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通过对集聚区产业发展规模及潜力、创新能力与企业活力、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管理模式、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按照“巩固、整合、调整”的原则,对现状中的100个集聚区进行了战略优化。

“巩固,是将空间范围明确、主导产业突出、有大项目落地、综合管理服务水平较高的33个产业集聚区予以保留,巩固发展;整合,是将处在同一区、市,且区位相邻、产业相近,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41个集聚区,整合为17个新的集聚区;调整,是将产值规模较小、产业结构升级困难、与‘十二五’规划要求不相适应、发展潜力不足或所在乡镇规模较小的26个集聚区,不纳入本次规划,鼓励这些集聚区内的企业逐步调迁到规划的相应产业集聚区内。”这位负责人说。

我市对现有的100个集聚区战略优化后,共纳入50个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将达86372公顷。

布局7个蓝色经济产业集聚区

为推动全市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在我市此次规划的50个工业产业集聚区中,将布局蓝色经济工业产业集聚区7个,其中,船舶制造2个、海洋工程装备制造1个、海洋生物医药4个,规划总面积6040公顷,2015年目标工业总产值1630亿元,年均增长45%

“船舶属于传统优势产业,该产业集聚区主要布局在黄岛区和即墨市,包括黄岛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集聚区、即墨女岛船舶及配件产业集聚区,其中,黄岛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大型和高附加值的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制造产业,到2015年,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700亿元;即墨女岛船舶及配件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船舶制造、船舶配件、重型装备制造产业,到2015年,集聚区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市经信委工业园区管理处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打造胶南董家口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聚区、城阳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即墨生命科学产业集聚区、胶南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区、青岛高新区生物与医药产业集聚区。

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各自集聚

在我市重点发展的50个产业集聚区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主导与传统产业聚集区将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将规划建设五大产业集聚区,其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主要包括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西海岸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胶州光电子产业集聚区、青岛软件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包括崂山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黄岛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区、黄岛重型装备制造集聚区、城阳高速列车产业集聚区、青岛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与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胶南煤矿机械产业集聚区;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包括城阳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即墨金属新材料产业集聚区、胶南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区、莱西橡胶材料产业集聚区;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包括即墨太阳能光伏产业集聚区、胶州风电装备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平度新能源材料产业集聚区;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主要布局在莱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

围绕主导与传统产业,我市将重点建设“两轴辐射”的主导与传统产业聚集带——以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和济潍青综合发展带为两轴,向南对接鲁南,联结长三角;向北对接胶东半岛,融入环渤海;向西对接鲁中鲁西,服务沿黄流域,重点建设胶南董家口重化工业、平度新河生态化工、胶州洋河装备制造工业、莱西姜山轻工业等工业功能区。

蓝色经济工业产业集聚区布局示意图

黄岛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集聚区即墨女岛船舶及配件产业集聚区董家口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聚区城阳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即墨生命科学产业集聚区胶南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区高新区生物与医药产业集聚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