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德生态合作渐入佳境 促中德产业合作
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姚坚说:“目前欧洲经济低迷,正是德方将先进节能技术、设备出口到中国的好时机。我相信,中德生态园将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日前,姚坚在中德生态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中德生态园,办公室窗外有一条小径,悄然通到百米开外的湖边。氤氲雾气中,晶莹剔透的水珠挺立在青草的叶尖上。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青山绿水中,中德两国正在开展首个国家层面的生态产业全面合作。
德国元素拉近青岛与欧洲的距离
“北方明珠”青岛,有着深刻的德国文化元素。尽管“德国元素”是百年前强迫植入青岛的,但历史不能更改。百年过后,伴随着今日青岛西海岸的崛起,德国元素又进一步深入。但与百年前不同的是,这一次是亚欧两个最大经济体为了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平等互利合作。
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经济新区工委书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大勇说,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在下一阶段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中德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就是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两国政府选择中德生态园作为中德两国合作的亮点和新的项目,有特殊的意义。
2010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商务部与德国经济和技术部签署了《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首个中德生态园就定在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中,中德生态园被列为重点项目之一,也是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的重点项目。
2011年12月,中德生态园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中德两国政府在节能环保领域合作的第一个生态智能园区正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根据中德生态园预定发展目标,双方拟在10年内,将中德生态园建设成为世界范围内具有示范意义的高端产业生态园区、世界高端生态企业国际化聚集区、世界高端生态技术研发区和宜居生态示范区。
中德生态园将发挥推广平台作用
中德生态园选址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距青岛市行政商务中心40公里,距青岛流亭国际机场30公里,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建设生态园区得天独厚的资源。
张大勇说:“我们希望通过中德生态园的展示和推广,把欧洲先进的绿色制造技术,绿色建筑技术引进到青岛来,必将会对青岛本地的制造业的发展、生态环保的居住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张大勇说,中德生态园,不仅是一个应用平台,更是一个展示和推广平台,通过青岛这个平台把德国、欧洲的技术引进来,对山东半岛、全中国的绿色制造、绿色民居产生新的效益。
据悉,中德生态园计划5年内初见规模,建成后园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产业用地占45%,居住及公共设施占25%,道路及生态绿地占30%。
中德生态园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邢立志说,生态园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便力图实现节能环保,已经设置了包括40个大项的生态指标体系作为参照,涉及可再生能源利用、出行方式、产业发展重点等方面。生态园的主要道路和管网建设预计今年完成,目前已有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不少企业对落户生态园表现出“极大兴趣”。
探索建立生态新标准
中德生态园规划用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其中,产业用地占45%,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占25%,道路及生态绿地占30%。
姚坚希望中德生态园要坚持“高门槛、重质量”的原则,做好园区的建设和招商工作,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园区的优秀经验,努力打造先进的国际化示范园区。
与传统工业园区不同,中德生态园以绿色低碳为发展理念,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绿色能源、电动汽车、环保建材、海洋作业装备等高端制造业,并注重扶植工业设计、电子信息、教育培训、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成后,中德生态园将引领生态环保产业国际标准的制定。”张大勇表示,中德生态园的规划建设将通过对世界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方向的超前研究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建设成为中国生态环保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中心,在部分领域产生国家乃至国际标准。
为了更好地推动项目落地,今年5月份,中德双方签订了在中德生态园建立“德国中心”的协议。德国中心是德国中小企业进入其他国家投资合作的桥梁,此次在青岛设立德国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德国中心。
邢立志说,我们将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通过德国中心的建设,推动德国技术、中德合作的一些应用在这里得到展示、推广,进一步促进中德产业界的合作,形成一个聚集的效应。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