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科研创新成果在蓝色硅谷加速转化

来源:青岛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22:46 

青岛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启了自己的海洋资源科研成果转化之路,打造“中国蓝色硅谷”战略的提出,为青岛发挥海洋科研优势、集聚海洋科研资源、提升海洋产业能级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如今,一条包括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仪器、海洋装备制造等众多海洋新兴产业在内的创新成果孵化带,在崂山区25公里长的空间里已初显雄姿。

“我们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壳聚糖用于医用材料,目前已经有五个产品投入市场。”在崂山区生物产业园内,博益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学理告诉记者,他们与中国海洋大学开展合作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开发出了多种新型材料,目前已经有9项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国际专利,“我们希望能在五年内,把公司的销售额提升到10亿元以上。”潘学理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新材料在医用止血等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效果要好于同类进口材料。

博益特只是众多利用海洋科研成果在崂山区进行转化的公司之一。崂山区发改局的于瑞告诉记者,在全市确定的62个蓝色经济重点项目中,崂山区有33个项目,总投资244亿元。聚集了中皓生物人工眼角膜、双瑞和海德威船舶压载水、海洋寡糖、海诺水务超滤膜研发、华澳游艇等一批重点产业化项目,崂山区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技术、海洋人工材料、海洋基因工程、海洋功能食品等领域,拥有并储备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首创、国际前沿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如今,国家通信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青岛国际创新园等园区正在加快实施建设和定向招商。“其中生物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已被列入全省蓝色经济发展的重点园区,目前已聚集了13个项目,其中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于瑞说。

“崂山区的人才集聚优势也已经展现出来。”崂山区科技局副局长赵敏告诉记者,3所高校、9家国家级大院大所、26个省部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和2家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都落户在崂山区。聚集了包括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突出贡献专家等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专业学术、技术人才4000余人。2011年,崂山区专利申请量3563件,授权量189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达到1665件和432件,分别占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31%38%;万人专利拥有量达到284件,位居全省首位。

从崂山区“蓝色硅谷”的规划可以看到,以崂山科技城为重点的科技研发与产业园区,将成为蓝色经济科技研发、优势产业和创业集聚地。而位于王哥庄街道的土寨河成果孵化基地,将重点安排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以及部分配套产业。这两片区域将成为蓝色硅谷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的主要载体。

“我们将通过专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形成5个以上产业集群,蓝色经济规模超过300亿元。”于瑞表示,他们力争将这一区域打造成为蓝色经济研发创新的平台、技术交易的集市和科学家的创业乐园,打造青岛市蓝色硅谷建设的 “大脑”和“驱动器”。(赵 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