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建海洋科技人才高地 汇聚海洋科技人才
随着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最先进驻核心区的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建设备受各界关注。记者日前获悉,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一期工程主体已竣工,马上将转入二期建设阶段。据了解,该实验室由科技部、山东省政府等共同投资30亿元兴建 。规划建设15个海洋功能实验室、9个公共实验平台和3个技术支持系统。全部建成后,科研水平将居十大国家级实验室之首,将成为我国最高级的海洋科研机构和世界七大海洋科研机构之一。
青岛建海洋人才高地
在蓝色硅谷核心区内的滨海大道以东、鳌山卫镇盘龙庄进村路以南,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就坐落在这里。记者日前在现场看到,五层高的大楼主体已经建成。据介绍,该实验室由中国海洋大学牵头,联合青岛五家海洋科研机构共同推动,总规划面积500亩。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曾表示,实验室二期工程将追加4个亿,用于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蓝色硅谷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筹建处主任潘克厚告诉记者,项目将围绕海洋环境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等六个重点研究方向,建设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岸和近海工程、海洋地质等15个功能试验室,深海科研、大型仪器检测设备、资源样品库等5个重大平台,以及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海洋仪器仪表、海洋防腐防污等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海洋科技发展备受挑战
说起青岛的海洋科技优势,潘克厚如数家珍。他介绍,青岛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城市,在发展蓝色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作为全国著名的海洋科学城,青岛海洋科研实力居全国首位。
但潘克厚认为,国家海洋科技发展的问题与挑战也不容小觑。“科技队伍人数快速增加,但领军人物少,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科研机构部门分割,未形成对国家的整体支撑能力;条件装备的设备严重依赖进口,自主产权技术少;重复建设多,系统化不足,资源共享差,没有形成整体实力;科技投入不断增长,但缺乏系统化、战略性国家计划,竞争性投入占主导,未形成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潘克厚认为,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观测工作滞后50~133年,主要研究手段落后15~50年;海洋信息数量严重不足、质量良莠不齐,同化及共享程度低。
汇聚全球海洋科技人才
潘克厚表示,该实验室今后的任务是:打造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核心力量,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汇聚全球优秀人才;合理配置全国资源,打造一流创新平台;创新优化体制机制,推进实践协同创新;引领海洋科技发展,服务蓝色经济跨越。
潘克厚介绍,国家实验室的人员编制是2600人,其中600人是固定编制,2000人是流动编制。为了解释清楚这些,潘克厚说了句俗语,“不来人,来脑子”。潘克厚说,600人的固定编制,除了少数的固定专家外,大部分是服务团队,而2000人的流动编制,是给专家准备的,“多数专家可能不方便放弃自己目前的工作岗位,所以给他们双重编制,让他们来教我们。”
二期工程即将开工
“我们要打造的就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计划在10年内建成世界一流的海洋优秀科学家汇聚地、科技交流研发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载体,跻身世界著名海洋科研机构之列。”潘克厚信心满满,他直言“目标是世界前四”。
潘克厚介绍,2012年,青岛市委、市政府确定,海洋国家实验室是蓝色硅谷核心区的核心,全力支持加快其建设进程。目前即将开展二期工程建设,预计2013年底新建成5.26万平方米建筑,初步构建起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2014年底再建成8.80万平方米建筑,进一步充实提高科技创新团队力量。(马正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