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游回莱州湾 增殖放流生态修复显著

来源:半岛网-蓝色快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22:56 

“比起春天,秋天海上的光景要好得多。”虽然莱州湾的渔业资源远不如十几年前丰富,朱旺码头的孙师傅至今还在坚持出海。除了对这份工作的习惯和不舍外,近几年莱州湾的“死而复活”也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这几年秋天,孙师傅惊喜地发现,曾经近乎绝迹的梭子蟹又在莱州湾活跃起来。其实,以前没有梭子蟹的日子,孙师傅也曾打算卖掉渔船转行做养殖。正当他举棋不定的时候,政府开始向海里投放梭子蟹苗。看着稚嫩的小蟹苗游向四面八方,孙师傅胸中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已经看到一排排梭子蟹爬进自己的渔网。

数字

7年投入1.5亿回捕产值16亿

五六月份主要放流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海蜇、三尤梭子蟹等虾蟹类;七八月份主要放流牙鲆、黑鲷等鱼类。这是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王宏亮计划的工作时间表。据王科长介绍,2012 ,烟台积极争取放流资金3500万元,计划放流9.4亿单位水产苗种

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实施7年来,烟台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约1.5亿元,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约35亿单位。持续开展的增殖放流获得了巨大回报,近海严重衰退的重要渔业资源种群数量明显得到了补充。一度几乎绝迹的中国对虾、海蜇等品种现在都已形成规模渔汛。而同时,全市回捕海洋增殖资源13万吨,回捕产值已经达到16亿元。七年时间,从1.5亿元到16亿元,这是任何生意和产业都无法比拟的高回报率。

“从经济上讲,总体的投入产出比为1:161:17左右。”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增殖科科长王四杰告诉记者,增殖放流是个非常合算的“买卖”。不过,不同品种的比率有所不同,例如海蜇达到1:30,而贝类只有1:5

前年 ,山东省增殖放流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去年 1.1亿元,今年 1.5亿元,这组数字显示了政府部门对增殖放流的力度和决心,相信明年这个数字会变得更好,渔民脸上的笑容会更加灿烂,市民的餐桌会更加丰富。

□成效

18年增殖放流,莱州湾“胖”了

尽管渔业资源日渐衰竭,但记者也从莱州的渔民口里听到了好消息,这几年的人工放流成效显著,中国对虾、梭子蟹、海蜇的数量多了起来。

525上午,莱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李国江和工作人员一起亲手将4600万尾对虾苗投入大海。“每万尾的成本约为100元,按照 1:10的投入产出比,你可以算算这笔账划不划算。”李科长说,5月份是亲鱼的产卵季节,因此各地人工增殖放流一般都会选在5106月底这段时间进行。

据了解,莱州市自1994年起的18年间,已累计放流海蜇96325万只、中国对虾 28081万尾、梭子蟹8515万只、牙鲆445万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样为恢复莱州湾做出不懈努力的还有莱州市城港路街道朱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成湛。从1998年当选为烟台市人大代表开始,他就持续关注渔业发展。

一次,王成湛在渔业发展调研中了解到,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每年增殖放流的苗种数量远远达不到莱州湾的生态容量,便于2001年、2002年连续在烟台市人代会上提出“大力推进增殖放流”。王成湛的呼吁终于在2002年被采纳。当年,烟台市各级政府组织海洋渔业部门将上亿鱼虾放流,渔民捕到的鱼虾数量明显回升。

现在,烟台的增殖放流走在全国的前列,莱州湾的渔民和百姓也从中得到了实惠。有了王成湛的建议和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莱州湾会“越来越胖”。

□前景

力争让母亲湾再年轻20

“莱州湾啥时候能恢复到20年前的面貌?这个还有很多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李科长介绍,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循环水养殖、建立保护区……恢复莱州湾资源和面貌的工作千头万绪。

“增殖放流规模还要进一步扩大 。”李科长介绍,今年预计放流海蜇、梭子蟹、中国对虾、牙鲆、半滑舌鳎等各类水产苗种15000万尾。

李科长说,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在莱州金城海域建起一处集渔业资源恢复、牧海式养殖、生态型旅游为一体的海洋牧场,投放人工鱼礁90万立方。“养殖大棚的节能减排也丝毫不能放松,要发展循环水养殖,减少养殖废水排放和水资源消耗。”李科长介绍,计划将以工厂化养殖大棚为主,以三山岛和朱旺为核心区,实施工厂化养殖。

最后,李科长强调要完成莱州浅滩海洋资源特别保护区建设项目。他说,设立莱州浅滩海洋资源特别保护区,能够有效地保护放流鱼苗和天然渔业资源的生长,让海洋生物食物链得到恢复。

“虽然还不知道莱州湾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元气,但我们的目标是至少恢复到20年前的状态。”看着各级政府部门对莱州湾恢复所做的各种计划和努力,李科长对莱州湾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