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两岸平浪侯庙

来源:天津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8:23:10 

盐业利济天下,离不开生产和运销两大环节。如果说灶离庙、盐姥庙主要反映了生产环节的行业神信仰,那么,平浪侯庙则代表着盐业运销领域的保护神崇拜。

平浪侯本为江西地方水神,明初被封为平浪侯,职司平定风浪,保障江海行船,各地纷纷立庙。平浪侯,民间又称晏公。与朱元璋相关的传说,一是江风大作船要翻,晏公显灵相救;一是江鼍毁岸,晏公妙法治鼍。鼍即扬子鳄。平浪侯寄托着人们面对大风大浪的心理祈望。晏公神名即包含“风平浪静”的祈望。晏公姓晏,含有河海晏平之意;名戌仔,东汉《风俗通义》“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中国古典哲学解释天地万物,以十二地支作为理论框架的构件,其中“戌”与风与风神相关联。隐约玄虚,是古人造神的常用手法。平浪侯名讳,即是一个颇有文化趣味的例子。

长芦盐业庙祀平浪侯,大约始于明末。清康熙年间《天津卫志》:“小圣庙,一在城外东南隅,明崇祯五年敕建;一在河东盐坨,有石牌坊。”至乾隆年间,《天津府志》记述更周全:“小圣庙,一在河东盐坨,《长芦盐法志》:小圣,海神也。旧有庙在天津河西,始封平浪侯,继封护国济运显应平浪侯,顺治六年津人移建于此,康熙二十三年重修;又阜财、丰财二场亦俱有庙;一在闸口。”平浪侯庙不仅建在海河岸边的盐坨地带,也建在管理盐滩灶户的阜财盐场和丰财盐场。两个盐场场署所在地,实际上也是产销转换之处。

平浪侯庙称为小圣庙,清嘉庆年间《长芦盐法志》的记载是:“俗名小圣庙,亦名海神庙。”晏公平浪侯称海神,不费解。称为小圣,大约与天津地方妈祖崇拜盛行有关。在妈祖传说里,有“投法绳晏公归部”故事,妈祖将晏公收为“部下总管”,并叮嘱“东溟险阻,尔当护民”。天津以漕运而兴,漕运带来妈祖文化。古代津人心目中,天妃天后娘娘是“福佑三津”的地方保护神。在此背景下,立庙祀奉晏公称为小圣庙,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清康熙年间两篇《海门盐坨平浪元侯庙碑记》,作者分别为大学士陈廷敬和巡盐御史余泰来。两篇碑记保留了一些历史信息。其一,关于庙的沿革。余文讲,“考诸祀典,始封平浪侯爵,再晋元侯号”。祀典有载,加封有序,不是淫祠。陈文则讲,“旧有神庙,居河之西”,海河西岸建于明代的平浪侯庙,香火旺,香客众,“祀无虚日,庭不能容”。因此,“群议复建庙于河东”。新庙“始建于顺治己丑季秋”,“明宫宏敞,斋庐洁清,前华表而后寝居,以及东西两序、斋庖之房,百用具备”。依此描写,可见其规模。

其二,平浪侯庙建在盐坨地带,是为盐业服务的。余泰来写道,平浪侯庙“介在盐坨,以灵佑榷鹾,为诸商崇报尸祝故也”。强调这是盐商祭拜的庙。陈廷敬的遣词造句,更多崇神色彩:“盐行任重途远,非巨舰弗胜,非神力弗达。苟有慢心,竟日不能移咫尺;一念虔,百余里可俄顷至。故纲人每致敬而有德于神,尤甚于商旅也”。纲人,指盐商,长芦盐商以芦纲公所为行业公会。建庙“一切工费,悉取给于纲中专祀”,芦纲公所是出资人。此即《长芦盐法志》所言,“众商因由海河载运,存贮盐坨,屡蒙神庥”,在河岸盐坨建起平浪侯庙。

其三,盐商拜,盐官也拜。巡盐御史余泰来自言,“康熙癸酉秋九月,奉天子命巡视长芦鹾政,驻节天津。至则循例禋祀海神平浪元侯,庙貌赫奕,俎豆维馨”。朝廷派来的巡盐御史,抵津先拜平浪侯庙,且是“循例”——多年沿袭,已成惯例。

平浪侯庙又名恬佑祠,缘由是乾隆皇帝为山门题额“敕赐恬佑祠”。此外,大殿匾额“翕流顺轨”,连同楹联一副,也是乾隆御笔。

大学士陈廷敬的碑记,有“天子旌功,击鼓鸣鼍。爵曰平浪,玉册金科”诗句,令人联想平浪侯封神故事。明代《七修类稿》记,明初江鼍毁岸。有渔翁出主意,炙猪为饵,钓鼍。上钩了,却钓不起来。渔翁又出主意,鼍四足抓着巨石,将瓮凿掉底,套着钓绳放下去,瓮罩鼍,鼍必用两只前足向上推,岸上人再拽钓绳。钓起鼍,渔翁说,上告天子,江岸可成。这渔翁就是平浪侯。在盐的贩运销售实行引岸制度的时代,以“引岸”为家庭世代生计之本的盐商们,对晏公成岸的传说,也许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吧。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