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蓝色之都 烟台家底得天独厚获专家力挺
日前,烟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江汀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五年以后的烟台,应该是一个海洋经济率先崛起、充满生机活力的蓝色之都;也是一个胶东文化特色鲜明、开放时尚的文明之都;更是一个人们生活更加富庶安康、生态宜居的幸福之都。”
厚实家底
坐拥黄渤两海,区位优势明显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海子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许多人心中的家与海有了不解之缘;而港城以“人间仙境”的美名誉满海内外,占尽区位优势,市民尽享海滨之城的欢乐。
“岛岸线长206.6公里,居全省第一,占全省44.2%;海岛县长岛,山东省唯一。另外,全市500平方米以上的基岩岛屿72个,岛屿面积68.57平方公里,占山东省岛屿面积的40.7%。有盐碱地、滩涂等未利用地9.45万公顷。”烟台蓝办副主任李杰曾在公开场合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以此证明烟台的区位优势。这组数字背后蕴藏着烟台发力“蓝色之都”的厚实家底。
烟台,拥有很多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在蓝色经济国家战略涉及的山东省7个沿海城市中,3个濒临渤海、3个濒临黄海,唯有烟台地处黄、渤二海;全省36个沿海县市区,烟台占了近1/3。在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51个县市区中,烟台占了近1/4。
据了解,除了拥有多项山东第一的海洋和海岸资源,烟台还有大量盐碱地、滩涂,是全国优势水产品主产区和中国鲍鱼、扇贝、海带之乡,海参、鲍鱼和三疣梭子蟹是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卤水、煤炭及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中国黄金城”的名号更是当之无愧。自然资源之丰富,令许多城市羡慕不已。
交口称赞
生意日益红火,安居乐业宝地
在烟台安家,以后咱想到黄海游就到黄海游,想到渤海游就到渤海游,都在家门口。”孙建民是湖北人,做进出口贸易生意,烟台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促使他想在烟台安家。
做海产品生意的王亮言语中毫不吝啬对烟台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的赞叹:“烟台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的养殖环境,全国都数得着。客户一来看烟台的环境,不觉得我的水产品质量好才怪。我们老家山西可完全没法儿比呀!”得益于烟台出色的地域和海洋优势,王亮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做贸易的,最重要的就是地理位置优越。烟台的地理位置太好了,对于工作来说,去北京上海都不远,去东北就更方便了,去日韩几个小时就到。”在养马岛一高档楼盘,孙建民站在小区大门口,望着远处的海天一色,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随后,孙建民又是爽朗地一笑:“不过我还有点小私心,我喜欢游泳,在烟台安家,以后咱想到黄海游就到黄海游,想到渤海游就到渤海游,都在家门口。”孙建民是湖北人,做进出口贸易生意,烟台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促使他想在烟台安家。这处高档楼盘主推的概念就是烟台“环渤海度假中心”的战略地位。这个项目仅用5个月时间,拿下山东省销售冠军,2011年的销售额几乎是烟台市场其他中高端商品房项目销售额的总和,这足以说明烟台的区位优势。
专家力挺
经济圈交会处,东北亚大枢纽
烟台一个城市,同时处在几个经济圈交会的地方,在国内这样的城市里也非常少,是非常突出的优势。
“在全国的城市当中,同时地跨两个海的城市并不多,而烟台就是其中的幸运儿。”提起烟台的区位优势,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良忠不假思索地说.
刘院长还谈到,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图上,烟台是山东半岛沿海城市中唯一的一个坐拥黄、渤两海的沿海城市,具有其他沿海地市不可比拟的地理区位条件和海洋空间优势。这意味着烟台在承接蓝色经济区各市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另外,烟台恰好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南翼中心城市,往北与东北老工业基地隔海相望;往西是山东腹地,背靠京津鲁豫广阔天地;往南是长三角经济圈。烟台一个城市,同时处在几个经济圈交会的地方,在国内这样的城市里也非常少,是非常突出的优势。
同时,烟台扼渤海湾入海口,面向日韩及东北亚经济发达地区。把它打造成连接东北华北、沟通日本韩国的重要枢纽也值得期待。
海上交通
港区扩建开发,工地一派繁忙
随着烟台港西港区、龙口屺坶岛等港区扩建和开发建设的深入推进,烟台港将成为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和能源大港,港口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
7月的烟台活力十足,正在兴建的烟台港西港区一片繁忙的景象,挖掘机在工地里轰鸣穿梭,建筑工人们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这些只是烟台发挥港口龙头效应,做大做强临港产业的一个缩影。按照《烟台港总体规划》,在烟台绵延909公里的海岸线上,将布局着功能互补的十个港区。其中,芝罘湾港区、烟台港西港区、龙口港区为规模化、专业化的综合性港区,服务于区域腹地经济发展;蓬莱东港区、莱州港区、海阳港区、栾家口港区等中小港区主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陆岛交通运输和旅游为主。
随着烟台港西港区、龙口屺坶岛等港区扩建和开发建设的深入推进,烟台港将成为中国北方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和能源大港,港口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与之相伴,生机勃勃的临港产业已成为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陆上交通
两大铁路动脉,克服发展瓶颈
烟台只有一条铁路,确实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阻力。但是,这种状况马上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烟台开埠比青岛早了三十多年,胶济铁路通车后,青岛的发展速度一下子就超越了烟台,目前两个城市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与我们烟台的交通落后有很大关系。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动车,去趟济南要半天,去趟北京更是要坐一宿的火车。”提起烟台的交通,老烟台孙建国深有感触。孙建国在公司负责做市场推广,按照他的说法是“跑遍全中国”,而烟台的交通让他直呼“伤不起”。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这是永远不变的道理。烟台只有一条铁路,确实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阻力。但是,这种状况马上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环渤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良忠对烟台的铁路建设比孙建国乐观。当前,靠运行50多年的蓝烟铁路确实已远远不能适应烟台发展的需要。铁路建设发展的滞后使烟台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也是烟台蓝色经济步上“快车道”的最大瓶颈。
科研机构
档次高规模大,主推海洋开发
作为蓝色之都,烟台拥有一批强劲的海洋科技创新载体,蓝色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在“东方海洋”产品的展示柜上,“陆海一号”富硒胶原蛋白———菊粉胶囊并不是最显眼的。据了解,鱼皮因为口感欠佳,一些市民往往将其扔进垃圾箱。可正是这种被大家扔进垃圾箱的“下脚料”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东方海洋只是烟台蓝色科技的一个代表。作为蓝色之都,烟台拥有一批强劲的海洋科技创新载体,蓝色经济发展后劲十足。截至2011年10月,烟台市拥有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9所涉海科研机构和高校,培育起包括国家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内的省级以上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烟台市涉海企业500多家,30多家企业与市内外高校、院所形成紧密型产学研联合体。
科研企业
利用科技力量,蓝色巨轮扬帆
烟台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利用科技的力量让“烟台蓝”这艘巨轮扬帆远航。
高端企业聚集发展是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给烟台带来的发展机遇。发展蓝色经济,规划是方向,产业是根基。作为魅力蓝色之都,烟台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利用科技的力量让“烟台蓝”这艘巨轮扬帆远航。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