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山东频道:“蓝色牧场”牧出生态渔业----山东长岛纪行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发布时间:2015-05-20 18:23:20 

新华网山东频道 摇橹驶船进入长岛县砣矶镇西村养殖海区,眼前的景象让人赏心悦目。夏日蔚蓝色的海面上,一个个直径约50米的圆筒网箱,错落有致地安放在一行行悬挂海带的浮漂之间,墨绿的海菜随波微动。

“你看,海参就住在可升降的圆筒网箱里,沉下箱可避台风,升起箱颗粒归仓。”养殖户高大建谈起新型升降网箱养殖海参就打开了话匣,养殖海产品不容易,走过弯路,赔过钱,只有搞生态养殖才有赚头。

砣矶镇镇长宋滨接过话茬说,生态养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立体化科学养殖方式。

“如按传统单纯养殖扇贝,由于品种单一密度大,容易发生病害,死亡率高,效益并不好;若按生态养殖,海带、海裙菜等藻类与虾夷贝、海胆等进行贝藻间养,再加上海底养殖海参、鲍鱼等海珍品,效益是传统养殖的双倍以上。”

望着海面上的筏架养殖区,宋滨说,种地要耕,吃海要养,效益的持续增加得益于正在实施的“蓝色牧场”建设。一方面,政府以海底投石、人工造礁、半人工采苗、移植大型藻类、附着海带孢子等方式,在各岛屿周围潮间带、潮下带营造“海底森林”,打造“蓝色牧场”;另一方面,制定了发展藻类养殖补贴政策,动员渔民利用“蓝色牧场”实施生态养殖。

“谁不搞生态养殖,就没赚头。”高大建一边比划一边解释说,之所以有赚头,就是生态养殖符合海产品自然生长规律,养殖的海珍品病少死亡少,长得好,卖得火。

“水上层挂养和水底增殖多个品种的海藻,可以释放出氧气,减缓风浪,净化水质,增多海区浮游生物,这就为中层养殖的虾、贝等生长提供了条件,虾、贝等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可以供藻类生长,繁茂的藻类和虾、贝等又为底层养殖的鲍鱼、海参供应了充足的饵料。用时髦的话讲,就是构建起一条完整

‘生物链’。”高大建像专家一样娓娓道来。

“这是惨痛的教训换来的”,长岛县海洋渔业局渔业科科长肖长兴回忆说,早在1958年,长岛人就率先引进海带苗种,开始“耕种”大海,养殖海带;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长岛人又开“牧渔”之先河,大规模笼养栉孔扇贝,到1992年,长岛县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成为山东省首个小康县。然而,从1997年起,长岛县连续3年出现大面积扇贝死亡,养殖户损失惨重。

养殖品种单一,过度向大海索取,让长岛渔民欲哭无泪。痛定思痛,长岛人认识到必须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增强海域生态修复能力,谋求发展多元化海洋生态渔业。

位于砣矶镇北邻的大钦岛,是长岛县知名的生态渔业岛。记者看到,一块块大型人工礁体,在工程船吊臂升降下被沉入海中。这些人工礁体上将长出海带、裙带菜、巨藻等大型底栖藻类,形成“蓝色牧场”。不仅仅是大钦岛、砣矶岛,记者走过的岛屿都在向海底大量投放人工礁体,培育海带裙带菜等藻类生长,形成“海底森林”,实施“贝藻间养、上中下立体联动”的生态养殖模式。

“蓝色牧场”的建设在一定的海域内形成了优良和谐的海珍品生长自然环境,立体生态渔业的发展则修复、丰富着这一环境,带来了效益的同步提升。长岛县委书记张延廷说,过去5年长岛县渔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1%,渔民人均纯收入去年达到了1.37万元,长岛县还相继建成了海产品良种繁育中心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并有6件水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