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深潜7000米,叩响海洋强国之门——访蛟龙号海试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秘书长金建才
北京时间
这是个十分吸引眼球的消息。因为到这个时刻止,从2002年开始研制的蛟龙号,终于结束了10年的研制和海试的漫漫长路;更因为从这个时刻始,蛟龙号将步入试验性应用阶段,中国拥有了载人下潜到世界99.8%海底的能力,深海底部的科学奥秘和蕴藏的丰富资源,可以直观地展现在我国科学家面前。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我国前不久成功启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去年底国际相关组织批准中国首次在太平洋(601099,股吧)国际海底的地名命名,去年7月20日我国在西南印度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的1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以及在更早些时候我国在东太平洋获得的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合同区等一系列事件。
这一步一个脚印的成果,仿佛一个一个“点”,构成了整个国际海底区域资源研究开发工作这个“面”。而在这个“面”上,我国探索海底奥秘和利用深海资源的蓝图正徐徐打开,在海洋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刻,这让人异常兴奋。
而此时此刻,金建才更有理由兴奋。
这位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投身于中国大洋事业、1994年就担任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下称大洋协会)办公室掌门人的老人,推动了中国载人潜水器项目的立项,经历了
抢占制高点
深海技术是海洋技术的最前沿和制高点,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
在金建才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蛟龙号的仿真模型,用玻璃罩罩着,很漂亮。去年和金建才聊大洋协会刚刚申请下来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时,记者就曾仔细观察过这个模型。如今,模型原封未动,蛟龙号却从去年的
作为大洋协会的秘书长,金建才的心中要装着很多事情,但载人深潜这件事,在他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事实上,发展载人深潜器,是所有海洋人的梦想,更是中国开发深海资源的现实需要。
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的大洋协会,在持续开展深海资源的勘查活动中,早早将目光投向了发展深海运载装备。
“大洋协会立会的宗旨之一,是推动深海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我们一直将技术问题放在相当重要和突出的地位,认为深海技术是海洋技术的最前沿和制高点,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同时,在开展海洋资源调查的实际过程当中,也感觉到深海技术装备非常重要。”金建才说。
作为组织协调我国相关领域与行业从事国际海底研究开发活动的国家平台,大洋协会在开展深海底资源调查的同时,就开始组织各方专家,对发展深海高技术装备进行了论证。而发展深海运载技术,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于是,大洋协会作为用户,提出了对深海运载装备的需求。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863”项目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研制出了
在走向大洋的过程中,大洋协会举行过无数次会议,但至今让金建才难以忘怀的,是世纪之交的两次会议。一次是1999年10月在杭州召开的国际海底资源开发战略研讨会,会议明确提出了“持续开展深海勘查、大力发展深海技术、适时建立深海产业”的工作方针。另一次是2001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深海载人潜器座谈会。“这次座谈会的主题,是如何做好大力发展深海技术这篇文章。与会各方达成了一项很重要的共识,就是我国一定要发展载人潜水器。”
两次会议,都是在大洋协会这一平台上,科学界各相关领域高层专家和政府决策部门之间的对话,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金建才至今仍十分兴奋。
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2002年,
“根据1999年10月杭州会议确定的战略,我国的国际海底活动在21世纪中期以前,大致可分为以资源勘查和圈定矿区为主、研究开发深海产业技术为主和建立深海产业三个阶段。大洋协会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持续的海上勘查活动,寻找新的可开发资源,推动我国深海技术和地球科学发展,提高对深海科学、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认知水平。”金建才这样解释载人潜水器立项的初衷。
重大跨越
蛟龙号在3000至7000米深度之间可以重复使用上千次,而且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可以多次下潜
在本次蛟龙号安排的6次下潜任务中,3次接近
蛟龙号能够取得
与今年初大导演卡梅隆的深潜相比,如此漫长的研制和海试也不免让人产生疑问。今年3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战者”号,到达马里亚纳海沟
对此,金建才解释,“蛟龙号作为作业型的载人潜水器,其设计目标是针对大洋协会的应用需求,要带3个人到海底深处进行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潜水器要在海底进行巡航,要有自动控制能力,能沿着海底平原、山坡进行调查活动。蛟龙号在3000至7000米深度之间重复使用上千次都没有问题,而且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可以多次下潜。”
通过海试,蛟龙号的作业能力得到了严格的检验。海试期间,蛟龙号开展了悬停、巡航、坐底等作业,取得了宝贵的地质样品、生物样品、沉积物样品和水样,获得了大量
“蛟龙号所具备的优越的海底作业能力,得到了初步显现。”
用武之地
矿区的申请为包括蛟龙号在内的各种深海装备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所
与神秘的太空相比,人类对海洋深部的了解更少。对科学家来说,海洋深部充满了未知,这是人们探索深海的动力之一。“但好奇心并不是探索深海的唯一目的。对海底进行科学考察、资源探测和环境评价,是蛟龙号的主要任务。”金建才对记者说。
但是,在当前陆地矿产资源日渐枯竭、海洋成为重要接替区的大背景下,蛟龙号对深海矿产资源探测的用途,更加引人关注。
以能源为例。公开的资料显示,海洋蕴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全球深水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高达1000亿桶,深水是世界油气的重要接替区。近十年来,人们新发现的探明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油气田70%都在海上,其中一半以上又位于深海。
目前,国际石油界的普遍共识是,陆上油田尚具潜力的地区仅有中东、中亚等地,而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