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海洋环境检测中心刘营博士谈海珍品建设

来源:威海晚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26:07 

“一个健康的产业离不开环境的支持,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2日,谈起威海海珍品建设方面的问题,威海市海洋环境检测中心研究员刘营博士指出了海洋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当前,威海的渔业环境总体来说还是非常良好的,但是,近海资源衰竭问题一直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建设‘海底森林’,搞生态养殖,发展海洋渔业生态经济,是所有水产企业应当坚持的发展道路。”

从“吃海”到“养海”

“与许多沿海城市一样,威海的近海资源与以前相比,已经大大减少。”刘营表示,造成近海资源衰竭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由于过度捕捞,另一方面就是海洋污染物的影响。刘营解释说,过度捕捞对于海洋资源的破坏性很大,海洋存在着非常复杂的食物链条,过度捕捞并不是仅仅单一对某一种或者某几种鱼类造成影响,而是影响了整条食物链上的所有生物。另外,海水污染物也会对海洋生物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使一些能动性比较强的鱼类生物远离这片海域,而一些贝类、藻类等不能即时转移的生物,会产生病变,从而影响种群发展。

“有一个词,叫做‘欲取先予’,意思是要想得到一样东西,必须先付出。”刘营说,我们在海珍品行业发展中,必须深刻明白其中的含义,有限的资源不能无休止的索取,从渔业发展的第一天开始,就应当在海洋生态保护中求得前进方向。

“威海人很早就认识到了海洋资源衰竭的不利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威海人就开始走上从‘吃海’到‘养海’的探索之路:执行休渔制度,‘废池还湿’,‘退池还滩’,人工鱼礁的设置,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产原良种场、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建设以及渔业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都是为了维持海洋生态环境、修补渔业资源做出的努力。”刘营说。

推广普及“海洋牧场”

“过去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海洋资源方面,我们采用建设人工鱼礁的方法,利用往海中投放构造物,来增殖和诱集各类海洋生物,达到改善海底生态环境的目的。但是,人工鱼礁的建设周期太长,一般需要两年左右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渔业环境,现在有一种更新的理念正在推行,就是建设‘海洋牧场’”。刘营说,“海洋牧场”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海域里,为了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置的人工渔场,“海洋牧场”最大的特点,就是立体生态化养殖模式。

刘营介绍,“海洋牧场”这一理念在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本兴起,并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地,目前我国正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大连、宁波等沿海城市已经开始试点推行。“高效的渔业来自于生态型综合养殖模式,使海洋生物形成完整的生态食物链。另外,工业化生产技术引入也是重要的环节。”刘营说,“海洋牧场”将是一个巨大的蓝色粮仓,它的推广普及,将对威海的养殖业带来一个转型跨越的巨大变革。

“坚持生态用海,根据海域自然禀赋确定用海方式,发挥海域的资源环境潜在功能与海域的经济效用,实现海域使用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是当前水产行业发展必须谨记的一个原则。”刘营说。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