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衢洋畔,鹿栏山下,一片有着画一般风景古老的沙滩,伴着诗一般的名字——鹿栏晴沙。
外来的游客,你可知道这片位于岱山岛东北部的沙滩?外来的游客你可熟悉这片3600米长的沙滩上那迷人的秀丽的景色?
且不管曾经的答案如何,我想从那一夜开始你将会听到一个新的答案,“我知道,就是那个听海的地方。 ”
那一夜之后,一条听海节的微博被转发上万次,以聚合裂变的势头传播,“岱山”百度被搜索率提高了637%,沪杭客户居首,本科以上居多。涉及“听海节”标签微博近200余万条。
6月30日夜,那场名为听海节的活动在那个有着诗一般名字的沙滩上举行。他们说那是一次以听海为名的聚会。聚会中有无数关于听海的故事发生,聚会后有无数关于听海的故事流传,伴着那美丽故事一起传播的还有那诗一般灵气的鹿栏晴沙和画一般秀丽的蓬莱仙岛……
那一夜 以海为盟
海风,海浪,还有海边的篝火,来自“杭城越野”的阿凌,把秋刀鱼在炭炉上烤得嗞嗞作响,鱼肉飘香。“5辆车,14个人,都是‘走南闯北’的兄弟姐们。 ”炭火将阿凌古铜色的皮肤映得发亮,一边拭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说,“按计划,这个季节我们应该是在云南自驾,前段时间听说这里有个听海节就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 ”
海浪、沙滩、海鲜、烧烤、冰啤、露营、电影、微博,海滩上弥漫着的夏日小清新让这个80后、90后的自驾团队自然是惬意万分。
“如此美景相伴,听海固然是美事。只是,某些人应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已经30岁的孙浩是团队中的老大,嬉笑间他冲阿凌使了一个眼色。
前面,离海更近的地方,一群青年围着一对青年哄闹着欢呼着,应该是谁向谁表白了心声亦或是一次完美的求婚。
“上啊! ”孙浩再也没有忍住,一脚将阿凌送到了沈佳琪面前。
“干什么? ”
“那个……我……那个……”没想到一向开朗的大男孩阿凌顿时语塞,嘴里说不出一个词来。现场一下“紧张”起来了。
倒是伶俐的沈佳琪乖巧的“救”下了阿凌:“再不说鱼就焦了,你让你女朋友吃什么啊? ”
那边的欢呼还未褪去,这边的高潮已经涌起,那一夜这片美丽的沙滩上涌动的不只有大海的浪花,还有那以海为盟的浪漫。
那一夜 以海为乐
“么罗吼,么吼吼罗也!么吼罗也,么吼吼罗也!么和么来……”一人领号,众人齐和,在8位老渔民的吆喝声中,一首《拔篷号子》让现场的观众回到了那个已经远去的属于木帆船的年代。
在这片沙滩上有的不只是类似冰啤,露营,电影,微博等青春的元素,还有一种韵味深厚的味道叫做传统文化。
渔歌号子,这是一种以海为乐的声音,让你静下心来,了解那片海的故事,聆听历史的声音。
碧海、蓝天,劳作的渔民,质朴的声音。就在游客面前的岱衢洋上,持续了数百年的大黄鱼汛,曾让这里千帆云集,百舸争流。如今,渔汛不再,渔民号子通过这种方式,向到访游客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听得久了,有游客干脆走上渔船,接过绳索,与这些老渔民们一起拔起篷来。“这号子不会唱,也听不懂,但体会到其中的韵意。 ”杭州游客杨芳率先跳上渔船,随着号子发着力,体验了一把迎风拔篷,渔船加速起航的感觉。
每当表演的间隙。这些展示者马上受到了游客的追捧。有些人直接坐到他们中间,了解起他们的渔民经历。
“看到什么唱什么,可以说渔民号子展示的正是渔民出海劳作的经历。 ”60岁的应忠海有过42年的捕鱼经历,在他刚开始捕鱼的时候,年轻的他曾经经历过老渔民齐声唱响渔民号子的壮观场面。
“那以海为歌的声音,仿佛一直在召唤着我再一次寻向那片美丽的沙滩……”有人在自己的个性签名上换上了这样一句话。
那一夜 凭海相约
幸福的场景一幕幕的发生在6月30日晚上那片充满青春气息洋溢着浪漫氛围的海边。年轻人用他们的方式理解着大海的声音,可”听海”却不会只是年轻人的“专利”。
“大海,我们回来了。 ”一群银发的老人一起牵手奔跑在青春的沙滩上吸引了无数眼球。
“这是我们13个老同学来赴这场与大海的约定。 ”56岁刘松筠今天特地从杭州赶来,陪在她身边的是一帮同龄的老同学。
刘松筠告诉记者,30年前,他们也是在这样的海边告别,走向各自的人生。约定10年后在海边团聚。可是大家忙于各自的生计,相聚太难。
“前段时间从网络了解到这里将要举行听海节,几十年前的约定又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才有了今天的聚会。 ”踏着海浪,和着涛声,这群年近六旬的老人和周围的年轻人一样欢歌笑语,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的那个夏天。
“明年夏天,我们继续相聚在这片海滩上如何? ”
“好! ”此时,发出冲天的响应声的不止是来自她的13个老同学。那个晚上,有多少人在这片诗意的沙滩上凭借着大海的名义相约再见。明年的夏夜,我们不见不散……
后:“何时再去听海? ”在一个名为杭州休闲旅游群的QQ群里,群主灵子在公告栏中留下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 6月30日那个晚上,数不清那些关于听海的故事已经在这个群里被诉说多少遍。还未等这些故事被发酵成为美丽的记忆,年轻人已经开始怀念那个诗一般美丽的鹿栏晴沙,怀念那个听海的夜晚。不安分的已经按捺不住开始相约再一次的听海。
不只是在QQ群,在微博上这样的诉说,这样的怀念,这样的不安分,一直都在传播。
数百万?数千万?有多少人在问那个问题,何时再去听海?
诗一般的鹿栏晴沙一直都在这里。等你回来,写下更多关于听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