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让盐碱地演绎绿色传奇 不毛之地变绿洲
凡到过山东东营的人,在欣赏黄河入海壮观景色的同时,或许也对当地寸草不生的大片盐碱地留下了深刻印象。据了解,仅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碱地面积就高达600万亩,如果能够加以有效利用,其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疑将十分巨大。
“我们在这里种植了22种筛选出的国内外高效耐盐植物,再通过其他盐渍土壤改良技术,能够将含盐量24‰的滩涂地改良到5‰以下,不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以后都可以在这里生长了。”在东营市东城区的耐盐植物示范基地里,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杨合同一边查看着耐盐植物的长势,一边向经济导报记者做着解说。
据介绍,这样的示范基地在东营及省外还有好几处,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推广。此外,该所在建成国内首个耐盐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还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制出耐盐碱的转基因番茄和杨树,同时计划以碱催化转酯化法将微藻油脂制备成生物柴油。
不毛之地变绿洲
“这是引自澳大利亚的长穗偃麦草,这是引自德国的景天,这是我们精心选育的大花芙蓉葵、菊芋、养心菜、金银花和金叶莸……” 在东营市东城区20多亩耐盐植物示范基地里,郁郁葱葱的各类植物与周边的不毛之地形成鲜明对比。杨合同介绍说,国际上一般将含盐量超过3‰的土地列为盐碱地范畴,而东营市盐碱地含盐量在3‰-30‰之间 。这些植物可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健康生长,直观地证明了相关科技攻关成果的可行性。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三角” 发展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重点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农作物改良中心、良种繁育基地”等。实现这些目标需要选育大批耐盐程度高、具有经济价值 的植物资源,建立专门的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库,同时开展耐盐植物深层次利用技术,提升盐碱地经济产出。
为此,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通过对现有耐盐植物种质资源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更新,建设起国内首个耐盐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涵盖了99638个分类种,实现了耐盐植物种质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目前正对数据库进行汉化,以方便我国科研人员检索使用;在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实体库建设方面,该所收集了国内外耐盐植物300余种,目前正在进行实体库的建设。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盐碱地的治理方面,澳大利亚开展得比较早,相关技术和经验也比较先进和丰富。早在两年前,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即承担起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与澳大利亚合作,在济南市建设了“中澳盐生植物示范基地”。目前,已形成自己的耐盐植物新品种筛选改良与栽培技术,展示的100多种耐盐植物涵盖了蔬菜、花卉、灌木、牧草、中草药、香料等诸多门类。
此外,在东营市区及垦利、利津的一些地方,以及天津大港、河北唐海等地,近年来由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建设的耐盐植物示范基地也纷纷亮相。示范基地内主要进行了耐盐植物引种驯化与栽培的示范研究,除作为耐盐植物种质资源库外,亦有多种植物具有重要的园林绿化与盐荒地生态改良作用。
分子生物学“助阵”
在治理盐碱地的过程中,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正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据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应用微生物研究室主任李纪顺介绍,他们从芦苇中克隆获得耐盐相关基因SOS1,并转化到番茄和杨树中去,获得的转基因番茄、杨树与野生型相比具有更强的抗盐能力。NaCl处理后转基因植株能更好地适应盐胁迫,保持良好的长势。
该所开展的系统调查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盐生植物根际均存在着菌根真菌,平均每10克土可分离26.6个孢子。将分离得到的菌根真菌接种盆栽大麦,用1.2%NaCl处理,初步说明接种菌根真菌可提高植物耐盐性。
不仅如此,富油耐盐微藻的筛选及规模化养殖技术也可在治理盐碱地过程中发挥综合作用。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从海水中分离得到1株油脂含量占细胞干重57%的新月菱形藻。通过对其培养条件的研究,得出提高藻体油脂含量及生物量的最佳培养方式,生物量达到9g/L(干重),并以此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下一步计划以碱催化转酯化法将微藻油脂制备成生物柴油。
据了解,我国的盐碱地面积达15亿亩,接近全国耕地面积,治理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已牵头成立了环渤海盐渍地生态综合治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形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将推动我国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