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安,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周游天下
近来被海外人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黄岩岛、钓鱼岛的争端。不少还似乎有兴师问罪大有不满的意思,大约是说为什么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你们对海洋的诉求快速增加,似乎大出周边国家的意外。
对这些意见,在反驳之余,也会仔细地想想这种观点的存在土壤。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海洋权益的有效管辖,一方面受制于我们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受制于中国传统统治思想的影响。如果翻开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我们不难发现,自秦代以来,除了元清两朝,中国的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部湾,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中国自古有经略西北的战略心理,却出了不少禁海令,对海洋噤若寒蝉。因此,海洋意识和海洋权益的教育,除了对外的说明之外,对国人的传播同样任重而道远。
因此,这些年来,围绕海洋发生的各种争端,其实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国自己的渔民在自己的领海、专属经济区、传统海域捕鱼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另一方面是中国能够更好地执行海洋有效管辖,因此和非法占有者之间产生摩擦、对峙和冲突。短期来看,这些争端很难得到彻底的解决,除非中国能够更加有效的传递出管辖决心,也做出管辖努力。
最近设立的三沙市,据说早在规划中。三沙市的设立,倒是一种有效管辖的办法。开府建市,一则从行政区划上逐渐完成对南海诸岛的设置和规划,另一方面也使得有效管辖,经济开发,包括民众迁徙都能够更加有途径实施。从短期来看,三沙市可能会是中国最难管的一个城市,但是从长期来看,三沙市将是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这里的每一块海域,是中国海洋意识的直接展现。在这个建在水上的城市里,我们会看到渔民的艰辛、守岛的付出,资源的丰富、海洋的力量,也会看到历史贫弱和国际政治留给中国的阴影。有了这个城市,就有了更多值得期待的海洋理由。
其实,倒也不用费太多的口舌去解释中国自古对这些海域拥有的主权管辖能力,虽然这些解释也很重要,但是另一条的弥补却更值得重视——只要能够更加有效地管辖专属经济区,加上主权维护能力的增强,海洋意识自然而然会成为21世纪中国人对国家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在海洋中看到越来越多自己的船,我们才会更好地了解到,这里实际上是一块与国人血脉相连的蓝色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