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经济开发区:抓蓝黄机遇 锁定目标先发展

来源:滨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32:13 

611日,记者走进了滨州经济开发区。在万亩玫瑰示范园项目现场,我们看到百万余株玫瑰孕育着收获的希望,该项目将打造集“玫瑰种植、精深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万亩玫瑰产业化基地。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让里则办事处南司家村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一期建设的200个标准化蔬菜大棚使土地亩均收益3万元以上。中美合资泰义金属铝棒铝木复合材料项目,拥有67个节能环保铝业开发专利产品,一期已投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现代、简约、大气”的黄河文化明珠广场集会展、商务、餐饮、购物、健身、娱乐于一体,该项目落成后将成为滨州城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论是现代农业,还是工业经济,抑或文化产业,滨州经济开发区总是让人们眼前一亮。该区锁定“产值过千亿、跻身国家级开发区”这一总体目标,创新实干、率先发展,经济社会实现了快发展、大突破、新跨越。

大力发展民生保障事业,在城乡一体化上率先发展

记者:通过参加全市科学发展春季现场观摩会,您有什么体会?面对周边兄弟县区你追我赶的态势,滨州经济开发区今后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

姚和民:通过这次观摩,兄弟县区你追我赶,各项工作大气魄、大手笔,让我们深受震撼和冲击。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抢抓“黄蓝”两区开发建设机遇,锁定“产值过千亿、跻身国家级开发区”这一总体目标,对照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提境界,积极走出去、请进来,有针对性地外出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创新实干,勇争一流,确保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财政总收入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12%15%,力争早日跻身国家级开发区。

记者:城中村改造是一个城市建设绕不开的话题。去年以来,经济开发区南北街、东尚、大尚、李肖海等城中村改造走出了一条和谐搬迁的路子,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受到了广泛关注。城中村改造模式成为滨州市借鉴推广的范例。今后我们在城中村改造等方面有什么新措施?

姚和民:我区在城区四环以内村达56个,如何解决城乡“二元化”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为让城中村居民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我们牢固树立抓改造就是抓发展的思想,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真心拥护。去年以来,先后整村搬迁10个村、100余万平方米;今年又顺利完成张肖堂、相公庙、大尚三村,30余万平方米整体搬迁。特别是去年南街村的成功搬迁为我们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成熟的经验,成为市委党校“县区亮点进课堂”工程的首个经典教学案例。拆迁拆顺了民意,拆富了群众。现在,群众想拆迁、盼拆迁已成为一种大趋势。我们坚持“先安置后拆迁和边安置边拆迁”,目前7个小区、111栋、56万平方米安置楼建设正在加快推进,确保群众入冬前回迁新居。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三大制胜法宝之一,也是党的根本路线。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发扬群众路线这一党的优良传统,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仅使城中村改造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进而把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部署转化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为全区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记者:请您谈一下今年以来开发区在改善保障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姚和民:我区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先看病、后付费”,深受群众欢迎。61日,1252座的校车正式投入运营,农民工子女全部免费,实现了“平安校车”全覆盖。投资9000多万元,由天津设计院设计的中海、古井等3处小学、幼儿园于教师节投用。

建立特困家庭重大疾病保障,力争两年内彻底解决特困家庭和特困群体问题。完善农民社保机制,加快城乡社保并轨,让失地农民享受到市民待遇,让群众更加有尊严地生活。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发展

记者:项目是开发区发展的生命线,今年在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培植主导产业方面开发区是如何做的?又是怎样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搞好服务的?

姚和民:前几天,我们组织去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学习考察,感受很深、冲击很大。今后再发展高耗能工业是完全不行了,我们必须走转方式、调结构的路子。今后,我区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一手抓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两型”经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集群化、规模化、高新化水平,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项目是立区之本,强区之路。我们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实行区班子成员包保项目和机关干部服务企业责任制,狠抓总投资300亿元的26个过亿元重点项目建设,力争两年内铝材深加工产业实现产值360亿元,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现代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80亿元,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千亿元产值开发区。出台扶持政策,加快海棠、玫瑰、蔬菜“三大万亩”基地建设,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努力建设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规划建设里则铁编工业园,吸纳铁编大户进园,实现规模化经营、公司化运作、产业化发展。

为创优企业发展环境,我们设立了1500万元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创业专项基金,出台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扩股上市、改造提升、争创品牌的十条奖励政策,促进企业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融资、裂变式发展。成立开发区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设立首个“政府引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资本找项目,为项目找资本”的民间资本服务机构,促进民间资本与企业融资有效对接。积极推动盟威、海得曲轴、东方地毯、华晨建材等企业尽快上市。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求企业做到“四个一”,即,制定一个五年发展战略、建设一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与一所知名高校或科研单位合作、聘请一名高级职业经理人。区财政将对企业引进的职业经理人每年给予20万元奖励。

记者:北美海棠、多用玫瑰、有机蔬菜“三大万亩”基地成为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亮点。听说这里的群众都能得到“双份收入”,这是怎么回事?另外,我们在高效利用土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姚和民:在“三大万亩”基地推进建设中,我区积极做活土地流转文章,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采取宣传先行、政策引导、阳光操作、合理补偿等措施,引导群众通过转包、出租等方式将土地流转给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区财政出资组织群众进行海棠、玫瑰、蔬菜实用技术专题培训,安排到基地就业,通过土地流转、农企合作,群众将土地租赁给企业,每年收取租金,同时又可到企业打工,得到双份收入。“三大万亩”基地带动了周边60余村群众致富,户均增加收入1万多元,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的好路子。

在今后发展中,必须做到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我们坚持对今后的商住用地一律“招拍挂”,规划区以内的村实施旧村改造和土地增减挂钩。抢抓我省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难得机遇,做好土地流转文章,稳步推进合村并居,促进农村社区化改造,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率先启动2个“万人片区”建设,规定项目期内完成1000亩土地增减挂钩指标。同时,严格落实国务院《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狠抓低效利用土地清理,对10年内的项目用地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排查。目前,已成功收回土地6宗、2300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文化强区上率先发展

记者: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经济开发区提出了要抓好三大文化产业园建设。请您介绍一下这三大产业园的情况。

姚和民:我们邀请聘请美国EDC公司来规划设计中海风景区时,他们说,滨州很漂亮,但缺少有冲击力、让人能记住的东西。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很深。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我们力求做精文化产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在文化强区上率先发展。我们围绕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大力度推行院士千人计划、产学研联盟、外资进滨州行动,探索实施“文化+科技+金融+平台”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

突出抓好三大文化产业园建设:一是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园,总投资20亿元,列入全省99个重点文化产业开工项目和全市1010工程。今年实现投资8亿元,2万平方米的元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及“新媒体展示中心”、“现代艺术露天展区”、“中国园”已全面开工,明年初交付使用。二是南海文化旅游产业园,由国内一流的设计公司——上海瑞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规划设计,将民宗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配套服务等各类要素融于一体,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国际化管理的运作模式,将南海打造成佛韵休闲地、南海生态城。三是中海旅游观光园,聘请世界顶尖的文化创意公司——美国EDC公司高档次规划设计“世贸天街”,融合数码艺术、LED屏幕、灯光和水幕效果,打造壮丽、梦幻、浪漫的“城市故事”景点。另外,明珠文化广场元旦前建成投用后,我们将创意策划专场演出、周末晚会等各类文艺活动,提高明珠文化广场及明珠影剧院的利用率,将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和广场文化的有机融合,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同时,提升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档次,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工程,举办首届读书文化节和第二届秦皇河文化庙会,努力打造文化要素聚集、文化英才荟萃、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生活多彩的特色文化强区,力争两年内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以上。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