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
海洋发展战略从属于国家战略,是国家统揽海上方向建设与斗争全局的总方针和处理国家海洋事务的总策略。研拟海洋发展战略的原则,首先要服从国家战略的全局并充分考虑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其次要适应海洋开发与斗争形势、任务的需求;第三要符合国家经济、技术的承受水平和军事制海能力。
制定和实施中国海洋发展战略到时候了吗?如何制定?怎么实施?谁来制定?谁去实施?
一
我有三个真实故事。第一个就是建设永暑礁的事情,这是国家海洋局做的一件有远见的事情,贯彻了在南海上要体现我国主权存在的方针。
1987年2月,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第14届海洋委员会年会。2月21日,与会代表一致通过《全球平面联测计划》。《联测计划》要求在全球海平面建立统一编号的海洋观测站,并决定由各国负责建设本国境内的海洋观测站,将来所得观测资源,由各国共享。南沙和西沙群岛各自都有要建一个海洋观测站。
当时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时任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敏感地认识到这既是一个满足世界各国在广阔的南中国海航海安全需要,又是一个能显示中国在南海主权的机会,就很果断提出由中国来负责建设。当时越南、菲律宾代表和其他国家与会代表都在场,并一致同意由中国建立5个海洋观测站,其中中国大陆沿海建3个,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各建一个,南沙群岛是74号站。
我相信罗钰如局长的组织纪律性很强,他当时肯定也打电报向国内请示汇报了,但是他很果断地在开会时就表示了自己的主张,占了先机。
那会儿已经是1980年代后期了,南海问题已经复杂化了,罗钰如抓住了时机,争取由中国承建74号站,当时建在哪还不确定,只知道大致方位。国家就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海军。于是,在1987年5月和10月,海军会同国家海洋局两次派舰船到南沙群岛勘察选点。同年11月,74号站定点在永暑礁。
永暑礁74号海洋观测站于1987年12月完成设计,1988年2月开始施工。任务由海军承担,国家有关部委特别是国家计委、交通部、海洋局等给予大力支持。1988年2月13日,总参谋部正式批复海军组建南沙群岛海洋气象观测站,明确由海军榆林基地建制领导。永暑礁观测站于同年8月正式建成。
永暑礁海洋观测站的建设是联合国授权、我国政府决策的,在我国领土范围里建设的重要工程。它标志着“九段线”作为中国南海海域历史性传统疆域界限,线内南海海域所有岛礁及附属水域归中国所有的共识进一步得到了全世界的确认。果不其然,过了一年,越南就翻案了,据说还撤换了在海洋委员会上投赞成票的本国代表,指示它的外交部发表声明,要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建立74号海洋观测站进行干预。但是联合国不同意了,大会上通过的,越南当时在会上也有代表。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1988年3月14日的赤瓜礁自卫反击战。那一仗,对我国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也是一个很关键的事情,转变了南沙群岛被全部蚕食的格局。赤瓜礁海战我军海上指挥员是陈伟文,当时是大校,战后晋升了少将。
1988年2月22日下午,陈伟文出发去南沙之前,南海舰队副司令到码头送他,这位副司令对陈讲,上级首长最近对南沙有个讲话,内容是南沙军事斗争问题。陈伟文当时想,自己马上要出发了,这个政策对他来讲太重要、太及时了,于是马上掏出本子要记。副司令连忙摆手说,“不要记,这是绝密,你看看就行了。”陈伟文赶紧接过来看了看,一个口袋大小的笔记本总共6页纸,写得密密麻麻。他看得很仔细,一连看了好几遍,总的原则就是“五不一赶”,“五不”就是不主动惹事、不首先开枪、不示弱、不吃亏、不丢面子,“一赶”就是如果敌人占领我岛屿,要强行把他赶走。这是陈伟文自己总结的,不是本子上写的,看完后陈就跟副司令说了自己的体会,副司令说,“对,就是这么回事。”这样,陈伟文就出海了。
这个原则很重要但比较虚,陈伟文认为执行起来有困难,但是上级的指示又必须执行。陈伟文在战争面前,坚决不打第一枪,这是肯定的。
3月14日早上6点,越南兵开始登赤瓜礁,开始和我军要硬碰硬地夺旗了。越南兵先开枪了,当我们一个军官被一个越南兵的枪打伤以后,陈伟文就开始反击,他理解开枪、开炮的权在军委,还击的权在编队指挥员。他怎么反击的呢?直接指挥护卫舰开炮把附近越南来侵兵船打沉。
这个仗打得太快了,仗打完了之后,有些上级来的电报还没译完。赤瓜礁海战我方无人阵亡,仅伤1人,舰艇无损,收复6个岛礁,击沉越南海军舰艇2艘、重伤1艘,越军死伤估计超过300人,俘虏9人。
陈伟文上面有舰队,舰队上面还有广州军区和海军,上面还有军委总部,他在海上指挥所里收到上级发来的电报都没译完呢,仗就打完了。他回到码头上的时候,没有鲜花,没有欢迎。各上级部门都派人来集体听汇报,研究这场仗当时前方处置的具体情况。我当时也在北京的海军作战指挥室里,海军首长和我们都在盯着前方海军官兵的表现,知道他们打了胜仗。战后,中央军委最终认为陈伟文的处置是正确的,并为这一战斗给南海舰队参战部队以及陈伟文颁发了嘉奖令,但在宣传上仍是很低调的。
我再说一个渔政指挥员的故事,是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局长吴壮。
2009年3月7日,美国海军大型侦察监测船“无瑕号”进入了距离海南岛70海里、已接近海军基地附近海域进行间谍活动。吴壮局长当时立即组织了两艘渔船先去,渔政302船也随同一起出发,既有民间的捕鱼船只,又有政府的公务船只,但都不是军队船只。经过十多个小时跟踪拦截,成功将其驱赶。
这三个故事都能显示出国家海洋局、海军和渔政部门有些领导同志在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当中具有相当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魄力、胆识和智慧。我相信有各级领导和公众的积极性,最后一定能形成中央的整体的、正确的海洋发展战略。
二
对于海洋发展战略问题,至少有五个方面要先研究:
第一,在重要、具有战略格局意义的无人岛礁上要不要恢复长期有人驻防的问题?海上有些分散的岛礁,我们原来没有住人,但属于我管辖,我一定要住人才能说这个岛礁是我国领土吗?!这个问题应该向全世界都要说清楚,要不然我没有住人、驻军,你偷偷地去了,倒成了你的了,这不行。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教训,现在看来,在一些关键的、具有战略格局意义的无人岛礁,现在要考虑得有人了,来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争议。这里面的人,既包括驻军,也包括居民,有军有民,更能体现主权。
第二,是不是要在南海上建一些成规模的生产、生活保障基地?在远离大陆的南海海域,我们有渔民的作业,有各种科学考察,或者其他的探矿采矿活动,都需要有保障,起码要有油、水、食物的保障,救援的保障,渔民、船工、海员常年漂泊在海上,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总要为他们考虑一下,在一定的时间停靠一下,休息一下。
在整个南海的布局里,要考虑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保障。黄岩岛是不是就可以作为一个保障基地,要很好地研究。到底我们哪几个保障基地可以先搞起来,使我们渔民在那些海域作业是安全的,这个是要通盘考虑的事情。
第三,怎么样保持一个常态的巡视、监控机制?现在不只是领海范围了,还有专属经济区,你首先得有力量,你得看住,要不然人家就偷偷地进来了,你都不知道。我们应该要保持常态的巡视、监控。以后,我在自己的领海里,我经常去,不但渔政、海监的船要去,包括海军的演习、政府公务船的巡视都常态化,不能认为过去我们不去,倒成了一个“正常的”态势。过去不去是因为我们的力量不够,现在我去是我正常行使主权,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更无权搞什么“抗议”。
第四,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所作为地解决好南海岛屿被蚕食问题?1974年,南越政府在幻想美国支持下在西沙群岛挑衅我们,还想占西沙,我们进行了自卫反击战,彻底地把他们侵略的军舰和登岛的兵都赶走了,所以西沙群岛现在没什么好讨论的,主权属于中国,越南虽然不时再想吭一声,但基本上不到这里来闹事了。当时,我们的自卫反击战还站在国际主义的立场上,支援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西沙海战结束之后,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一鼓作气解决南沙群岛的问题,当时南越在南沙群岛占的岛屿很多。在实地去西沙调研并思考如何巩固西沙问题上,当时任海军副参谋长的刘华清有一个建议,在解决西沙问题后再一举解决南沙问题。不过当时,上边有人跟他说,“现在还顾不上”,因为当时还是“文革”年代,刘华清回忆时说自己人微言轻,建议没有被采纳。
第五,在面对南海争议问题时,是不是还是要坚持外交谈判?我认为是的,外交谈判应该处于第一位。在外交工作上怎么思考来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问题非常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应该引起国家更多的统筹考虑。
三
再具体到黄岩岛问题。
首先,我们在对外宣传工作上要更加理直气壮。
第二,中国各界的呼声要相应表达。
第三,“孤立”战略,对菲律宾要区分菲律宾人民、政府和政客。要把菲律宾人民、政府和政客严格区分开来,最要孤立、打击的是那些有野心的政客,是在那儿制造事端的人,我们就认为他不能代表政府主流,更不能代表菲律宾人民的意愿。对各周边国家也要区别“恶邻”、“赖邻”和善邻,不能一律通用睦邻政策。
第四,渔业开发要坚持。中国渔船要去黄岩岛,政府的公务船也要去,而且还应该在那里驱逐菲律宾船只,绝不允许它们不经同意进入我们的领海、专属经济区等有关海域。在其他属我主权,又有争议的海域,我渔船也应当去作业。
我觉得事情往往是这样的,理直气壮,实力压境,他反而不喊了,就是犹疑不决,要干不干,才会出大问题。今年是马岛海战30周年。1982年,阿根廷利用地理便利,占领了原来由英国驻军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迫使驻岛英军投降,原来英军只有几十人在岛上,阿根廷派了上万人上岛。听到这个消息后,英国政府迅速反应,立即决策,13000公里长途奔袭,最后打了74天,实现了收复马岛。这是英国自“二战”结束后进行的唯一一场没有盟友帮助的战争。最初美国和法国都没有表态支持英国,英国还是坚持打了,国际舆论慢慢就变了。到今年,英国夺回马岛已经30年了。
马岛主权问题应由有关国家去谈判解决。我们可以从“马岛海战”中吸取什么呢?当然,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有军事手段,也可以有外交手段。
四
黄岩岛事件给我们提的最大的醒,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应对时也不能孤立地处理某一两个事件。
中国与周边好几个国家在海上都还有岛礁主权争议问题,你不能孤立地今天处理钓鱼岛,明天处理黄岩岛,必须得有一个通盘的打算。其实,通盘的考虑就是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我们不能说,目前中国在处理岛礁争议或海洋事务时没有战略,只能说中国没有一个成文的、被社会广泛讨论过并取得共识的海洋发展战略。
在我看来,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是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安全、保护、捍卫的全局性战略;是设计海洋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权益、科技诸方面方针政策的综合性战略,是正确处理陆土与海疆发展关系,迎接海洋新时代宏伟目标的指导性战略。
海洋发展战略从属于国家战略,是国家统揽海上方向建设与斗争全局的总方针和处理国家海洋事务的总策略。研拟海洋发展战略的原则,首先要服从国家战略的全局并充分考虑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其次要适应海洋开发与斗争形势、任务的需求;第三要符合国家经济、技术的承受水平和军事制海能力。
2001年,当时国家计委组织讨论“十五”规划,我在《对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思考》一文中就提出,世界各国在生存、发展及安全方面对海洋的需求日益增大,海洋地位急剧上升,各沿海国家,包括中、小国家纷纷加强海军建设,围绕海洋的斗争呈现出新的特点,使参与国大为增加,海洋划界十分复杂,岛屿争夺冲突尖锐。各沿海国家都在加紧调整海洋发展战略。
基于以上考虑,我当时提出,在统筹规划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资源基础上,从21世纪起,应把海洋国土作为我国全部国土开发的战略区域布局重点,对海洋开发,实行优惠鼓励政策,提升海洋开发的战略地位,适度优先快速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为此,需要坚持科技兴海方针,重点发展军民兼用的海洋观测和探查技术、高效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深海采矿技术等海洋高新技术。
我当时还建议,中国应主动参与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制定工作,并抓紧海洋立法,注意与国际海洋法规接轨,在21世纪初期基本上完成建立与完善海洋法规体系的任务。强化国家综合领导机构对海洋事务的统筹指导,健全有权威的海洋综合管理执法队伍,加强集中统一指挥,实行分区分级分工负责管理,力争在21世纪中期使我国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和捍卫海洋的能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今天看来,这些建议仍值得研究。有些内容已经开始被采纳,使我这个老水兵很欣慰。
五
最后,中国的海洋发展战略与海军战略又是一个什么关系呢?
海军战略对海洋发展战略是一个服从关系,有什么的海洋发展战略就要有什么样的海军战略。
“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当前一定要坚持,但内涵要与时俱进。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随着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逐渐明确,中国海军战略也会适时相应调整。“近海防御”战略的基本思想,第一是防御,这个防御是积极的,我们是防御的,我国所有的军事力量不用于扩张,不去侵略,但不一定是没有自卫反击。第二,近海的范畴,我认为它只是一个区别于“远海”的大概念。突不突破“第一岛链”?近海是应当要突破的,这都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及我国自己国力、军力来调整的,海军原来并没有到印度洋,但是为了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就不能不到印度洋。我们发展航母,也并不意味着海军战略发生了变化。
其实我们现在力量还很不够,目前坚持近海防御战略最确切,中国主要还是管好自己的事。
实际上,整个经济都全球化了,我们很多国家利益在海外,军队能不管吗?那里有祖国同胞,有我国的权益、资源在,怎么办?只要国家需要,海军当然要去保卫。
(本文由早报记者陈良飞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