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批复黄三角(滨州)国家农科园蓝图修编
6月7日,滨州市政府正式批准了《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修编(2011-2030)》把“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列入重要议程,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区建设的史册上,再写新篇章。
园区设立体现“国家战略、省部共建”
为了落实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区的宏观战略,2010年9月,滨州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设立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以探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2010年12月,科技部批复设立“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同时,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三家“部省共建”园区之一,与北京现代农业科技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组成共建联盟,并纳入科技部全国“一城两区百园”布局之中。2011年8月,省政府与科技部正式签署了省部共建协议,双方共同推进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由山东省省长和科技部部长共同担任省部共建领导小组组长,园区建设列入了省市的发展规划,并确立了“1+1+N”的园区运行机制。第一个“1”就是“省部共建”领导小组及其下设联合工作办公室和园区管委会在内的行政联盟,领导小组实行双组长制,组长由科技部部长和山东省省长共同担任,省部共建,创新了农业科技园的合作领导机制;第二个“1”是包括园区管委会直属的战略投资管理公司在内的金融及投资联盟,“N”就是由全市一大批具有现代农业形态,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头企业组成的创业联盟。
规划布局突出“科技引领、示范带动”
黄河三角洲开发,迫切需要通过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的升级。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设立的目的,是大力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信息技术应用和现代服务业等为重点的二、三产业,引领和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最终实现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农村发展。园区遵循高效生态、科技创新、示范带动、信息高地和效益优先“五大原则”,将实现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农业科技集成示范、产业链延伸创业和高端服务“四大功能”。实行“一区多园”的建设框架:即(滨州)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园、现代农业科技创业园和现代农业生产加工示范园)。
园区投资优势“政府主导、统一运作”
滨州市委、市政府把园区建设作为2012年全市一号工程,强化领导,主导推进。为了加强园区领导,配齐了由1位主任、4位副主任组成的行政领导班子;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实施了由分管市长靠上抓、园区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助抓的园区建设推进工作制,实现了市政府与各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为园区建设项目的落实创造了优质的投资环境和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
为促进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园区管委会进行了精细的管委会内部分工,提高了办事效率。为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拓宽市场,推进产销结合,园区管委会实施了“统一行动”计划。即统一建设储备项目库、统一建立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物联网远程监控中心和统一包装标识。
目前,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提干部职工正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制定政策,强化责任,为全面落实规划修编积极工作。(隋全国)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