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日:“鲜鱼活虾,少女黄花;臭鱼烂虾,阎王仇家。”鱼的鲜与不鲜,食用价值与经济价值都差别悬殊。故欲食水产品,必千方百计寻鲜保鲜。鲜是惟一的
追求目标。
古人品味,以鲜为首,甜次之,再次酸,复次辣苦为殿。南方人以甲骨文“鱼”字为鲜,北方人以甲骨文“羊”字为美(甲骨文中,美字是“火烤羔”),南北过度地带的淮北地区以“羊方藏鱼”为鲜,今所谓“鱼咬羊”也。古之造字者,集南北口味之“同嗜”于一字,将鱼羊合并而为鲜,这是很富于哲理的。
鱼羊肉确实都很鲜美,而鱼肉更为突出。经烹饪过的鱼和羊肉,都有一种鲜味,令人食欲豁发、胃口大开。呈现鲜味的成分十分复杂,主要有氨基酸、肌苷酸、乌苷酸、酰胺、三甲基胺等40余种。其中谷氨酸、肌苷酸和乌苷酸最重要。鱼肉中所含肌苷酸量较羊肉为高。而谷氨酸等呈鲜成分本身并不具有鲜味,它必须与食盐中的纳离子会合成谷氨酸纳盐,才能呈现出鲜昧。肌氨酸和乌苷酸也必须形成盐才能芬芳出鲜味来。因此,鱼和羊肉经过烹饪方能充分显示出鲜美味道
来。这就足以证明出古人造字的科学性、含义的确切性和生活中的实用性。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