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社科院:山东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与启示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5-05-20 18:40:50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体系重新建构与布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和以金融、保险、中介、会展、旅游、创意、文化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空间集聚优势不断提升,以人为本的产业价值链创新和结构转型明显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必将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现实选择与战略需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山东面临不少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一是集群创新性不高。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山东产业集群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城市群规模偏小,档次偏低、布局偏散,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制约着山东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水平的提高。二是融合度不够。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一,但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优化原有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实现传统制造业内部重组融合以及传统制造业与高新产业、网络产业、文化产业等方面的融合日益迫切。三是合作性不强。胶东半岛高端集聚区、济南都市圈、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山东半岛沿海等五大区域覆盖地域广阔,涉及领域、牵扯部门众多,区域合作发展机制相对滞后,部门间、行业间、区域间各自为战,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巨大,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缓慢,影响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更多地关注世界产业发展前沿,在更高起点上谋划产业发展格局,把握先机,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努力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升级,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国内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进入新一轮的经济转型期,转方式、调结构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十一五”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先后批复了若干个区域规划。这些国家级区域规划具有明确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国家层面的政策示范意义,力图通过重点战略规划重塑中国的经济版图。国家在山东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一方面优化了中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布局,成为中国区域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面对全国众多新兴经济发展板块的强势崛起,山东必须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重新洗牌的激烈角逐中突围,打造发展新引擎,提升山东区域综合竞争力。

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选择。2008,省委作出了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99,提出了“一线三点”的总体思路,对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作了高度概括。“一线”,就是“以推动和实现科学发展为主线”;“三点”,就是“坚持高点定位,强化多点支撑,实施重点带动”。“一线三点”工作思路适时提出,是恰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之时,在全国科学发展的崭新背景下,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起点上,勾勒出的山东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框架。这一战略思路与工作布局搭建起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可靠载体,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平台。

打造山东经济发展新优势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使山东区域经济由过去侧重于陆上布局转向陆海统筹发展,拓宽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提升了山东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层次地位,为山东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坚持海陆统筹、沿海与内陆联动。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为统领,加快整合海陆要素资源和重大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沿海与内陆联动、海陆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推动海洋经济、沿海地区加快发展,带动内陆腹地开发开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济南、莱芜、菏泽等内陆地区作为联动区进行规划以海洋产业链为纽带,在内陆地区规划、建设28个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促进主体区和联动区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形成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建设日照精品钢铁基地就是海陆统筹、沿海与内陆联动的生动案例。“十二五”期间,山东将加快压缩济钢、莱钢等落后产能,着力搞好千万吨级日照精品钢铁基地建设,将沿海钢铁产能占比由2009年的不足20%提高到43%以上。

培植区域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把区域发展与产业培植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各重点区域以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为依托,着力培植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动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挥土地、海域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全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集群,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鲁南临港产业带,充分发挥日照港深水大港和陆域宽广的优势,做大做强现代临港经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方面突出加快省会济南建设,做大做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省会经济;另一方面加强经济圈内各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产业整合与集聚。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山东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加快重点区域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优势,积极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集烟台海洋工程研究院等15个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点突破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仪器仪表装备制造、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目前,青岛市“蓝色硅谷”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批新的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相继落户青岛,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的局面初步显现。

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加快重点区域建设的重要保证。山东在实施重点带动战略过程中,按照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原则,注重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条块分割,加强区内统筹协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城市发展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一体化,着力构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如今,“对接”、“互动”在山东成为热词山东各重点区域之间呈现出融合发展、错位发展、一体化发展态势。如拥有792万亩未利用土地资源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通过设立“飞地经济区”,承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转移,促进了两大经济区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围绕加快重点区域发展,山东从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深化用地用海管理制度、海洋综合管理模式、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展金融、投融资、财税、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创新,通过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重点区域科学发展。积极构建区域产业金融平台,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相继设立了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分别为200亿元、300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区内产业发展。山东把扩大开放作为推进重点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蓝黄”两大国家战略金字招牌,提升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水平。在对内开放方面,积极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内发达地区的对接合作。在对外开放方面,推动各重点区域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目前,山东正在积极推进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争取与日韩之间的经贸合作向更加紧密方向发展。山东与韩国京畿道已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先行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