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蚂蚁岛9个词语

来源:中国海洋文化在线   发布时间:2015-05-20 18:42:06 

无论属于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海岛民间信仰和民俗风物这些地域历史文化的基本元素,长期来历经时间的不断淘洗和积淀,其中的有益成分,逐渐上升为一种普世意义的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撑,并将继续影响着岛民的文化心理和生存意识。这些基本元素和承载这些元素的历史遗存,今天看来,已成为海洋文化世界一道不可替代的独特人文景观——

寇承御·天后宫

普陀蚂蚁岛有一座天后宫,民间又叫娘娘宫,在仙人洞岙。舟山海岛民间海神信仰中有两位天后,一是源自福建湄洲俗名叫林默的护海女神妈祖,一是北宋期间演绎“狸猫换太子”救出宋仁宗的寇承御。妈祖信仰位列于舟山民间三大海神信仰,而奉寇承御为娘娘菩萨的在舟山可能不是太多(那是吴越一带渔民的信仰遗存),之前我听说过青浜岛的娘娘、黄龙岛的天后、衢山岛宋朝宫的圣母,即指寇承御,今天终于知道寇承御在蚂蚁岛也安了个家。

寇承御只是宋真宗的一个宫女,何以会被渔民奉为娘娘?《三侠五义》里说,“承御”就是承侍御前,是宫女中的职务,她的真名叫寇珠。宋真宗的刘妃妒忌李妃生太子,用剥了皮的狸猫调换,命寇珠勒死太子,丢在金水桥下。寇珠和太监首领陈琳,用妆盒救出太子。刘妃知情,严刑拷打,寇珠决不招认,遂触槛而死。等太子成了仁宗皇帝,真相大白,便为寇珠建了忠烈祠。

小时候看越剧《狸猫换太子》,寇承御被铜棍棒打,甚是不忍,而且,寇承御为了保护被刘妃威逼棒打自己的陈琳,甘以自己的生命维护世间的正义!此女子地位卑微,心地善良、救人于濒死,无论是作为护海、护渔还是护岛女神,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庇佑神的光芒,首先来自人性的光芒。

秋水共长天,远山含晚黛。我的脚步徜徉于仙人洞岙的历史当中了——故事的开始往往是某时某地,接着是某船某场台风,船碎了,船上一尊泥塑木雕的娘娘菩萨,随着浪涛漂来漂去,泥塑被海水冲光了,只剩下一根木头心子,它在蚂蚁岛的一个山洞边撞来撞去就是不肯走开。岛上的人们把它捡了起来,就在山洞边建造了这座娘娘庙。此洞于是就叫仙人洞,此岙也唤作仙人洞岙了。

“无门有门是为佛门,似洞非洞造成仙洞”联子,表达的是信徒守候在寇承御身边的那份虔诚。其实,天后自明代开始就被皇帝定性为道教的信仰,寇氏天后在蚂蚁岛变成佛家可能是一次失误的独创。不过,佛亦可道,道亦可佛,无须细究。我想揣测的是,赵宋王族后裔对寇承御这位救命恩人的供奉是否早就烟消云散了?寇承御可能也不会想到,祭奉着她的居然是与她并不相干的海岛上的渔民。

同样是救孤,春秋时的程婴,三国时的赵子龙,事迹来得更悲壮更感人,流传也更广,渔民何以还会选择一个宫女?我想,寇承御女性的道德和母性的光华更为渔民所推崇。海上生产作业艰险,随时会夺走渔民的生命。所以,海岛渔区传宗接代很重要,只有平安地生儿育女,才能繁衍生存和延续劳作。寇承御救护的是婴儿,渔民膜拜她实在也是合理的信仰心理需求。再者,海上捕鱼需要群体的团结协作,这种团结协作需要彼此讲义气。寇承御狸猫换太子,至死不吐真相,何其贞烈,其“义气”同样为渔民所敬重。因此渔民将凡间的宫女奉为神界的娘娘,是希望她能保佑同一船上的人讲义气,讲团结,齐心协力地投入渔业生产。

我想,寇承御娘娘果真有灵,也足可宽慰了,因为非但蚂蚁岛的渔民齐心协力,尤其闪光的是,守岛的妇女也团结协作,开创了一个“妇女能顶半爿天”的红色时代。

毛竹·稻草·篾丝

老渔民说,毛竹、稻草和篾丝是半个多世纪前蚂蚁岛的“三宝”。蚂蚁岛小,岛上几乎不产竹,可是渔民近洋张网打桩需用大量的毛竹筒;蚂蚁岛是纯渔区,没有一分农田,因而也不可能产出稻草;没有毛竹,自然也就没有篾丝,篾丝裹上糯稻草是渔民张网作业时掇根索用的,三者缺一不可。

尤其,从200年前第一户周姓渔民入住蚂蚁岛始,至解放前后,绝大多数蚂蚁岛人居住的一直都是茅棚草屋。毛竹、稻草和篾丝也构成了蚂蚁岛人的盖房“三宝”。过去,蚂蚁岛人盖草房,邻居亲友皆送毛竹以助。海里岛上长不出的“三宝”从何而来?蚂蚁岛人打牌九挖花时有支小调《长山》,里面有两句:“象山出毛竹,张网要用着。”象山岩头、棠云一带山区出产的毛竹是打桩张网作业的好材料,一般每船都配有六支以上的毛竹筒。

竹是渔民最悠久的捕捞渔猎工具之一,唐朝陆龟蒙在《渔具诗序》中曰“列竹于海噬船”。 至今渔民还保留着在滩涂扦竹围捕的传统。串网、推揖网、板罾网、撩篷、掇网撑篼、钓鱼竿、弹涂筒,都使用毛竹,克篓、鱼筇篮、鲜篮篰都曾经用竹篾或竹丝编织而成,就连作为渔网附件的浮子历史上也一度使用毛竹筒等。所以,蚂蚁岛人必须摇着橹、扯起篷,把海货过鲜给他们祖籍所在的老家后,装一船毛竹回来。海岛和祖籍地,对渔民们来说,都是一个可以依傍的家园,他们操着同一样的语言,或是姓着同一个姓,甚至在总族谱里还能找到自己的名字,他们排着辈分,兴高采烈地在船埠头抽一支旱烟,聊聊家长里短,在驾船回航的时候,老家的毛竹似乎也成为一种信物,吉祥物,一种可靠的依傍。所以,他们是那么自信地将竹桩插向了大海,并将一个个力与美的姿势袒露在大海之中,通过号子传递他们雄性而原始的性格:“竭劲道呀,哎呀嗦呀;同用力呀,哎呀嗦呀;再用力呀,哎呀嗦呀;再三斗呀,哎呀嗦呀;再二斗呀,哎呀嗦呀;再一斗呀,哎呀嗦呀……”

那些粗壮的经过海水长期浸泡、海泥滋润来自故土的毛竹,扮演着生产工具和生活建材的双重角色。毛竹支起了房架,或梁或椽或柱,支起了海岛人生命掩体的骨架。稻草从桃花岛、朱家尖等地买来,搓草绳和定格为历史符号的“草绳船”成为蚂蚁岛精神的标志之一。篾丝由毛竹或黄壳竹劈成,由篾丝和稻草搓成的根索每条长四五十米,粗八九厘米。而由篾丝和稻草覆盖的生命掩体,纹丝不漏,将寒冷、风雨和潮湿最大程度地阻挡在外面。尽管这样的掩体很难经受住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但对他们来说,生命的掩体和生命的摇篮——渔船一样,既是脆弱的,又是强悍的;既是短暂的,又是生生不息的;既是大悲大喜的,又是不离不弃的。

所以,即使在遭遇吕泗洋海难和大陈受灾这样骇人听闻的事件之后,从“棺材底下漏出来”的他们还要重整旗鼓,迎接下一轮搏风击浪的洗礼!大海就是他们的战场,斗海乐海玩海,是他们的天性。为了高歌凯旋,哪怕魂丧大海或者裹革尸还,渔民们也认为这是值的!

这就是蚂蚁岛的渔民,当黄昏落日,海岛沉浸于晚霞的那片绚烂时,我看到,看到了小蚂蚁岛上那些寂寥荒芜的草夹坟、衣冠冢,和那些游离于大海和天空之中的澄净而淳朴的灵魂。

秧歌舞·自织带子·花包袱·剪纸

“风和日暖天气好,人民翻身日子到。有的唱,有的跳,秧歌越扭越有劲,感谢人民解放军。嗦拉嗦拉多拉多,嗦多拉嗦咪口来咪……一心拥护朱德总司令,一心拥护毛主席。从前吃菜念弥陀,今朝让我扭秧歌。咪拉嗦咪 口来多 口来,口来嗦咪 口来多拉多……”

秧歌调是解放初期蚂蚁岛流行的一种曲调,以歌舞的形式在当地的节庆、游行、结婚等喜事以及人们休闲时表演,遂称秧歌舞。表演者穿上盛装(摩登蓝大襟布衫、彩色绣纺裤裙),腰上系着彩色绣纺带,敲锣打鼓,排着队形在大街小巷中边走边跳,气氛热烈,情绪欢快,表现了海岛渔民喜气洋洋、兴高采烈的精神风貌。1933年出生的刘亚珠是为数不多的蚂蚁岛秧歌舞的见证人和传承人,她说,在上世纪50~60年代,秧歌舞是蚂蚁岛女人出嫁时的送轿形式。那年代,人们都是跳着秧歌舞去迎接新娘的,这是一种在海岛地区也比较少见的婚俗,它源于何处始于何时?给研究海岛民俗的人制造了谜一样的悬念。

与婚俗有关的还有三个值得一提的民间手工艺,是蚂蚁岛的女子出嫁前必须学会的。

一是自织带子,出嫁女要亲手编织作为嫁妆,用它来捆新衣、被褥等,也预示女子能勤俭持家。该手艺据说始于清代,过去没有皮带,都以系裤带为主,女人用的随身布褴带、包袱带,小孩出生,用水衲布头把小孩的手脚捆上,捆的绳带也是自做带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织带子非常实用。不经意地走进几户老人家里,她们都会把这种还在使用的带子展示给你,带子编织技艺细腻、完美。宽度不一,颜色以蓝白相隔为主,也有配以其他颜色的。带上的花纹多种多样,一团团茚得像竹筒子似的,很有规律。想象得出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编织艺术,虽然编织技艺和制作工具已基本失传,但蚂蚁岛的老人们还依稀记得基本的工艺流程:①用纺花栓把棉花纺成纱;②用茚线栓将纱拼成双股线;③把线染成各种颜色;④用调麻榔、织带机织成带子。

二是绣花包袱,裁好一块正方形的布料,分夹里、面子两层;缝起两层布,四边成光边里翻出,再用丝线切压缝上;在其中一只角上,用小正方形且颜色不同的布绣上各种花样,再在一头系上一根自制皮带。花包袱也是蚂蚁岛女人出嫁时的随身嫁妆,据此评价新娘子的针线活巧不巧。

三是剪纸,海岛地区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手工装饰艺术之一,每逢订婚、结婚、小孩满月等喜事,亲朋好友赠送礼品道贺,礼品上少不了贴放红双喜剪纸礼花;定亲彩礼担上,贴以红双喜的图样;挑生日礼担上贴以“福禄寿”剪纸图案,表示对长辈祝福和祝寿。逢年过节贴窗花,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剪纸也是蚂蚁岛姑娘出嫁时必会的技艺之一,代代流传,才使剪纸这门艺术在海岛保留至今。

这是一段与婚俗有关的民间表演与技艺,也是蚂蚁岛女人生活状态与生活情趣的微缩写照。海风中听惯了蚂蚁岛妇女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海涛中见证了蚂蚁岛妇女叱咤风云创业建岛的英姿。可是,就让我们平视着,从内心深处寻找她们的生活细节,你会惊叹:大海孕育了一群多么富有才艺的美丽女子!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