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已成为人们追求海水池塘养殖利益最大化的首选养殖品种,除少部分养殖海参的池塘外,大部分都混养海蜇。广大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也总结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的池塘养出了较高的单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到7月上旬,约有七成的池塘出了第一茬海蜇,亩产量从几十斤至五百斤不等,亩收入200~2500元,价格从每斤3.8元到5.7元不等,个别池塘出了两茬。根据我们到养殖现场技术服务所了解到的情况,针对一些养殖效果不好的池塘存在一些问题,提出参考意见。
一、存在的问题
1.养殖池塘问题。一是水太浅,池塘水质差;二是养殖多年的旧池塘,淤泥厚,坡比小,清塘不彻底,敌害生物多;三是养蛤或竹蛏等池塘,因当年没起捕,第二年继续养殖,未经过冻晒滩、清塘、消毒,直接进行养殖;四是池塘虽经过冻晒,但因池中有积水,造成冻晒滩不彻底;五是进出水条件差,有的虾池小潮无法换水。
2.放养问题。一放苗时间、规格和密度不当或运苗、投苗技术欠佳,有的池塘中老少四辈,密度过大,造成苗种成活率低,影响回捕率;二是混养品种搭配不合理,主要表现是滤食性贝类(小人蚬)放养密度过高,到秋季长不到商品规格,到养殖中后期,水中的浮游植物很难繁殖起来,水过瘦,海蜇的食物缺乏,也会导致青苔泛滥。
3.天然饵料不足。海蜇生长速度与水体中的饵料生物密切相关,当池塘中的饵料特别是浮游动物饵料不足时或严重缺乏时,就会影响海蜇生长甚至萎缩死亡。目前,大部分养殖池塘中的海蜇天然饵料生物量低或缺乏,表现出海蜇生长慢或出现萎缩。海蜇摄食活动昼夜连续不断,一次饱食之后经4小时~5小时后食物即被消化。海蜇食量很大,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计,个体日摄食量在其伞径20mm时为0.6万个;70mm时为10万个;110mm为26万个;230mm时为290多万个。其生长异常迅速,体重3mg的碟状幼体,经2个月生长,可达10kg以上,增重300多万倍。
4.养殖管理技术跟不上。一是水质管理技术:养蜇先养水,水体肥度及理化因子要适应海蜇的生长需要,而不少养殖人员,只知道水体的肥度与饵料有关,忽视水质的“肥、活、爽”三要素。二是乱(滥)用药物:现在人们最怕的是水过肥,PH值过高或长青苔,所以就经常施用漂泊粉、二氧化氯、杀藻剂、扑草净、灭扫力等药物,打破了生态平衡,杀死藻类的同时也杀死了浮游动物,对养殖生物也会造成损害,而且在杀完后又要肥水,施用微生物制剂,形成杀藻肥水再杀藻的恶性循环。三是代用料的投喂存在盲目性。
二、提高池塘海蜇养殖效果的对策
1.彻底清塘、冻晒滩、消毒,最好保证池塘水深达到2米,清塘药物最好选用生石灰。
2.放苗前搞好肥水工作,增加水中浮游生物量,以保证放苗初期的饵料生物量。肥水浓度要合适,以防水质变坏,影响苗种成活率。用鸡粪进行肥水一定要注意将鸡粪进行彻底发酵7天~8天后才能使用。高温季节,最好不用鸡粪追肥,以防水质污染,即使是用也要用粪水。放苗前要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浮游生物量、pH值等,同时应注意育苗池或苗种暂养池与养成池的水温、盐度、PH值等指标,尽量将两者差距调整到最小,以免由于差距过大而影响蜇苗的成活率。
3.选择健壮、无病害、规格较大且整齐的优良苗种是养殖成功的前提条件。亩放养5厘米以上的大苗进40~60个,饵料生物较丰富的话,第一茬海蜇起捕前7~10天可以放养二茬苗,要避免多茬苗同池或海蜇存量过大,将浮游动物消耗殆尽,破坏原有的食物链结构,导致养殖失败。
4.做好苗种运输和放苗工作,提高苗种成活率。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苗种运输时应该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温影响运输成活率。苗运到池边后,不应该急着将苗放入池内,应该先将袋口解开,观察其活力情况,然后把苗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内的水,让苗适应一段时间(10分钟~20分钟)再放入池中,也可将盛苗袋口打开,向袋内灌些养殖池水,放置3~5分钟后放入养殖池。放苗时应该用小船将苗运到池塘中间,均匀地泼洒入池内,操作不可急躁,要缓慢进行,以防伤苗。
5.搞好日常养殖管理。一要经常测定水温、盐度、透明度、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理化指标,尤其要留意PH值、氨氮及透明度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二要搞好饵料生物的培养,这里讲的饵料即包含混养滤食性贝类的主要食物浮游植物,也包括海蜇的主要饵料生物浮游动物,并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水的肥瘦适中,这也是养殖技术水平的根本所在。三要搞好代用料的投喂,根据天然饵料生物的多少适量投喂,并选择好原料及加工方法,即保证营养又要保持一定的粒度,要少量多次投喂,贝类养殖区适当多投。四要根据水质状况适当换水。五要有目的使用微生物制剂及底质水质改良剂,搞好病害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