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4月威海三大“蓝色”产业呈现整体上扬趋势
5月29日,记者从市蓝区办获悉,今年1至4月,威海市海洋渔业、港口运输以及滨海旅游三大“蓝色”产业呈现整体上扬趋势———高达2.18亿的远洋捕捞业产值增长达26.8%;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794.83万吨,同比增长18%;滨海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前4个月,全市18个有门票收入的旅游景区接待海内外游客450.53万人次,收费景点旅游收入达6690.34万元,分别增长9.75%、3.86%。
今年以来,威海市在蓝色经济建设中,进一步明确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的先行先试区、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的目标定位,以重点蓝色产业为龙头,以培育特色园区为载体,全面加速海陆联动,使蓝色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前4个月,我市在捕捞总产量同比下降4.29%的大环境中,创下了远洋捕捞产值同比增幅26.8%的逆势上扬成果。究其原因,是我市实施了支持建设现代化船队、着力打造海内海外远洋基地等四项举措。重点培育荣成作为国内远洋基地。围绕荣成远洋渔船集散度高的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配套建设超低温冷藏库、精深加工生产线等设施,培育自主品牌、自主产业的营销网点成长,拓展远洋渔业产品国内和日韩三个市场,推动远洋渔业向集约化、产业化和工贸配套型方向发展,延长远洋渔业的产业链条,形成冷藏、加工、销售、运输一体的特色海洋产品生产基地。在推进国外远洋基地建设中,2011年“两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山东俚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和靖海集团有限公司两个远洋基地项目,进一步助推斐济远洋基地和印尼渔业基地建设。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市水产品产量40.6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4%,其中,76艘外派远洋渔船实现远洋捕捞产量1.59万吨,产值达2.18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2.5%、26.8%。
在滨海旅游产业方面,前四个月,全市18个有门票收入的旅游景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50.5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9.75%。一个个细节可以佐证滨海旅游业的大发展态势:好运角旅游度假区规划通过省发改委、省旅游局专家初审,已启动报批工作;山东侨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2亿元,购建“侨乡1号”观光游轮,补齐“嘉德威”游轮无法入海观光的短板。游轮开发建设后的客源水平预定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建成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7000万元,建成后预计新增利润3040万元。
前四个月,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794.8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6.93万标箱,分别增长18%、17%。记者在南海新区看到,圣海路已通车,南海新港一期万吨泊位将投入使用,新引进的26个产业项目,新开工23个,20个项目近期可建成投产。
据了解,今年以来,为全面推进“蓝色”产业发展,市蓝区办重点加大了包括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海洋商品国际交易中心、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的筹建,实施了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南海新区规划编制,以及威海出口加工区升级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等重点工作,并取得显著进展。其中,6月份将组织专家对国家海产品质检中心建设方案进行全面评审论证。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拟于下半年全面开始实质性建设。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