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执法守护江苏“海上北大门”
在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日益突出的当今社会,人类除了在陆地上寻找出路外,纷纷把目光投向浩瀚的海洋,一场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蓝色浪潮”在沿海城市蓬勃兴起。
地处黄海之滨的连云港,海岸线长达212公里,拥有海域面积6677平方公里。随着海洋意识的普及提高,沿海开发的加快推进,近年来,在抢抓机遇、深耕蓝海的同时,我市海洋与渔业部门不断更新渔政、海监执法装备水平,提升行政执法能力,为这场“蓝色浪潮”竖起了一根“定海神针”。
五代渔政船:见证执法力量提升
5月14日,海上风力5到7级,汹涌的波涛拍打着海岸,透过中国渔政32511船的舷窗,海风扑面而来。随着一声声舵令的下达,渔政船渐渐向深海驶去。
“中国渔政32511船是4月份新配备的,总吨位357吨,主机功率3800马力,设计航速18节,续航能力15天,是我市目前吨位最大、航速最快、配置最先进的渔政执法船,这在全国地级市都是最先进的。”从1979年第一代由捕捞船改装成的木制渔政船,到现在刚刚投入使用的第五代渔政船,33年的时间,我市渔政船更新换代4次。
历经五代渔政船始末的市渔政监督支队党支部书记杨守富说起五代渔政船笑言:“上世纪80年代初,常有韩国捕捞渔船驶入禁渔区非法捕捞,由于韩国渔船装备精良,之前的渔政船船体小、航速慢、装备落后、抗风浪性较差,执法过程中,一些渔船往往逃跑抗拒执法,结果是越追越远,无法维护我市及周边海域的生产秩序。”
著名的海州湾渔场绝大部分位于我市管辖范围内,水产资源丰富,由于海州湾资源丰富,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各地渔船纷纷前来,致使生产秩序、治安秩序和安全生产受到挑战。近年来,随着渔政船的不断更新换代,不仅有效保护了渔业资源,维护渔民合法权益,同时也能更好地完成海上抢险、救助任务,为我市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新型海监艇:填补海岛保护空白
中国海监连云港市支队,是我市海上维权的一支重要行政执法队伍。2002年组建,开始对管辖海域开展巡航监视,查处侵犯海洋权益、违法使用海域、损害海洋环境、破坏海上设施及扰乱海域管理秩序等违法行为,维护海洋权益。
组建之初的海监支队,虽光荣神圣,但却艰难苦涩。“组建的第二年,国家海监总队配备了一艘编号为中国海监5006的执法艇,因为5级风禁航,所以每次出海都是一次考验,特别是秋天的时候,风变化快,遇上海面突刮八九级大风,一些久经风浪的海监队员都会出现严重的晕船呕吐反应。”说起海监执法,支队负责人石卫东感慨道,海上大风可谓是家常便饭,在海监执法过程中经常遇到。
连云港海警三大队码头,新建造的中国海监5010艇执行完巡航监视任务后停泊在码头。说起这艘艇,支队执法科科长杜建斌满心欢喜:“虽然船长不到20米,但是主机功率2400马力,设计航速可达45节,能够有效对海岛及其周围海域实施保护和监管,确保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自然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无人机:开启监管“蓝色天网”
集航空监测、高空摄像、遥感监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无人机海域遥感监管平台,是今年初刚加入我市海域监管的“新成员”。近年来,随着沿海开发力度加大,围填海等用海活动频繁,现有的海域动态监管手段已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型遥感监测平台,飞行操作智能化程度高,可按预定航线自主飞行、摄像,实时提供遥感监测数据和低空视频监控,具有机动性强、便捷、成本低等特点。
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胡英浦介绍:“通过使用无人机定期对管辖海域、海岛(礁)和岸线资源进行动态监测,可及时发现和提取海域使用、海岛开发的疑点信息,掌握涉嫌违法的第一手资料,极大地提高了违法行为的发现率、查处率,进而为执法办案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对突发污染、溢油、倾废等重大事故海域,可及时进行遥感监测并获取高清影像资料,增强了对海域的应急监管能力。”
作为国家海洋局第一个无人机海域监管试点地区,可以相信我市将不断丰富海域监管手段,提高海域监管水平,为依法管海、科学用海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