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山东—21世纪山东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来源:王诗成   发布时间:2015-05-21 03:43:31 

同志们:

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海洋经济这个世纪话题。下面,我结合学习体会和工作实践谈三点看法:

一、“海上山东”是一个强省战略

1、建设海洋强省的重大战略意义

把建设“海上山东”这一跨世纪工程提升到建设“海洋强省”战略,是一个直接牵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是建设海洋强省,是顺应时代潮流,抢占新世纪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开发蓝色国土,振兴海洋特色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21世纪是太平洋时代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国际经济发展进程看,全球经济中心先后由地中海沿岸国家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共同的特点是以沿海地区为依托。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是沿海国家,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地区。全球10个巨富国家中8个是沿海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10年左右翻一番,2000年海洋产业对全球GDP的贡献达到31万亿美元。21世纪,沿海地区的人口有可能达到人口总数的3/4。可以断言,今后世界海洋经济仍将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点。1991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敦促世界各国把开发保护海洋列入国家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海洋列为重要领域,强调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财富和资源。从而突出了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199411月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标志着海洋已由以往的自由粗放利用进入规范管理、深度开发时代。2002年第57届联大通过了题为“海洋和海洋法”的报告,要求沿海国家“认识到海洋问题涉及多学科和多部门,十分复杂,国家和各级国际组织必须对海洋事务制定总体战略,实施综合管理。”目前,许多国家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海洋开发和保护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制定并实施了大规模的开发计划。韩国成立了国家海洋委员会,并设海洋部。日本确立以海兴国,成立了国家海洋委员会。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东盟诸国,海洋管理力量不断壮大,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力度不断加强,研究区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说,维护海洋权益、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研究利用海洋将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向海洋进军,建设海洋强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是建设海洋强省,是拓展山东生存与发展新空间,实施陆海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选择。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目前,陆地资源短缺、就业压力大、“三农”问题突出,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2亩,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7,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均GDP相差3倍,人均最高的威海市比最低的菏泽市高出9倍多,每年有近百万劳动力需要安置,急需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有关资料显示,就全国而言,目前城镇失业率总计在810%1999200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由3.1%上升到3.9%,下岗职工再就业率由50%下降到30.6%。农村大约有1.5亿左右的过剩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左右。据预测2010年以前,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是能源、矿物、食物和淡水的战略资源基地。科学调查显示,我国陆地自然资源人均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以矿产生物资源为例,到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需要,海洋则是寻求新资源的唯一接替区。全球88%的生物生产力来自海洋,海洋可提供的食物量大大高于陆地可提供食物量。渔业的产出效益明显高于农业,海产品蛋白质含量高达20%以上,是谷物的2倍多,比肉禽蛋高五成。山东有3100多公里的海岸线,海域辽阔,陆海面积相当,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合理开发利用这些不与粮食争地争水、又不与畜牧争草的生物资源,是拓展山东农业资源,增加食物总量、减少粮食的直接消费、保障食物安全的战略性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乃至我省沿海地区迅速崛起的实践证明,海洋特色经济具有开放性和带动性,渗透力强,辐射面宽,沿海经济对陆地经济的拉动作用远远超过它自身。发展海洋特色经济是优化沿海与内陆之间的资源配置,拉动内地经济发展,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增强我省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加快海陆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必由之路。“建设海上山东这一宏伟的跨世纪工程,是21世纪山东最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山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是解决东西部大批劳动力就业的好途径,是富裕山东人民的大举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建设海洋强省,向海洋要财富,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三是建设海洋强省,是发挥山东对外开放优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山东是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以山东的城市化水平、人均GDP收入、经济外向度、高新技术、民营经济和财政收入为例,2000年山东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8%,比全国平均水平的36.09%高出不足两个百分点,十年前全国平均水平为26%,我省为27.34%,而发达国家如英、法城市化水平已近90%,韩、日也达到80%左右,全世界平均水平也有46%之多。从国内看,山东城市化水平比广东、辽宁、浙江分别低171610个百分点。江苏、福建等省市后来居上,十年前低于山东,现在高于山东4个百分点。2002年我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0%,这个比例比全国仅高一个百分点。但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距离仍在拉大,与京津沪相比,差距就更大。我省GDP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三甲之列,但人均GDP水平比较低。2001年,我省人均GDP10465元,在全国31个省市中仅列第九位。而同期上海人均GDP已达到47847元,为我省的4.6倍;江苏、浙江、广东的人均GDP也分别比我省高2457元、4190元和3265元。200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101元,列全国第九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805元,列全国第八位。2001年,我省的经济外向度只有 25.4%,而上海、广东分别达到101.8%138.4%,浙江、江苏也都在40%以上。我省进出口商品总值290亿美元,仅相当于浙江的88.4%、江苏的56.5%、上海的47.6%、广东的16.4%。其中我省出口商品总值为181亿美元,比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分别低772亿美元、108亿美元、49亿美元和95亿美元。2001年,我省按受外商直接投资36.2亿美元,比上海低7.7亿美元,仅相当于江苏的52.4%、广东的30.4%2001年,我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137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4.7%,而广东、江苏、浙江和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比重分别比我省高22.89.54.714.4个百分点。2001年我省民营经济实现GDP3075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2.6%,而广东、江苏、浙江的民营经济实现GDP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51.9%41.5%51.4%,分别比我省高19.38.918.8个百分点。2002年山东地方财政收入突破600亿元大关,达到了610亿元,但山东吃事业费的人员高达270余万人,按人均2万元计算,即达到540个亿,这充分说明了山东仅仅是个吃饭财政。由此看来,按常规发展模式和思路,山东不要说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就是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也是十分艰巨的。用世界眼光看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们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必须全面提高经济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山东半岛是全国最大的半岛,也是一个开放型的半岛,具有明显的海洋区位、资源、科技、开放四大优势,尤其是海洋科技优势突出,全国40%的海洋高科技人才集聚在我省,半岛沿岸经济发达,景色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发展海洋特色经济潜力巨大。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群,构筑半岛海岸带经济圈和半岛城市圈,建设海洋强省,半岛沿海地区完全有条件率先实现现代化。同样,只有充分发挥半岛的龙头作用,才能促进山东更高水平地扩大开放,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有效地调整优化全省经济结构,建立起开放型特色经济,大幅度地提高创汇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率先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建设“大而强,富而美”新山东的宏伟目标。

2建设海洋强省战略构想

1)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一个新理念,突出两个支撑点,推进三个转变,构筑四个半岛圈,建立五个创新体系,实现六个新突破。即“123456”新思路:

树立一个新理念:即树立以海兴省,以海立省,以海强省的新理念。

突出两个支撑点:即突出科教兴海和依法管海两个强力支撑点。

推进三个转变:即推进思想观念的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搞活机制,以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大改革,大开放来促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坚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加大机构改革力度,建设阳光政府,着力培育投资环境新优势,发展多元经济,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

构筑四个半岛带:即半岛海洋生态带,半岛海岸经济带,半岛城市带,半岛国际旅游度假带。

建立五个创新体系:即建立海洋科教创新体系,海洋市场创新体系,海洋信息化创新体系,海洋防灾减灾创新体系,海洋综合管理创新体系。

实现六个新突破:即在建立高素质的海岸带产业体系,提高海岸带产业竞争力上有新突破;在培育招商引资环境优势上有新突破;在民营经济发展上有新突破;在经济运行质量上有新突破;在出口创汇上有新突破;在增加群众收入上有新突破。

2)战略布局。海洋强省建设要以半岛港口为轴心,以海域和海岸带为载体,以港兴城,以海促陆,以陆兴海,陆海一体,梯次推进,全面发展。

发展格局:以青岛、烟台两个国家沿海开放城市为“龙珠”,以威海、东营、潍坊、日照、滨州为“两翼”,搭起半岛海洋生态带、半岛海岸经济带、半岛城市带、半岛国际旅游度假带的骨架,翘起山东腾飞的“龙头”。

半岛城市带建设,要按照城市规划美、建筑艺术美、自然生态美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布局,其建筑风格要新颖独特,富有个性,形成山耸城中,城随山转,海围城绕,城与岛连,融山、城、滩、岛、海于一体的海洋生态城市、海洋花园式城市。半岛海岸经济带建设,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协作观念,增强集群竞争力,把半岛沿海地区建设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东亚经济圈乃至太平洋经济圈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青岛市以建设国际港航中心为依托,以胶州湾为载体,发展港口、海洋、旅游三大特色经济,建设“品”字型大青岛,进入全国特大城市行列;烟台在现有城市格局的基础上建设全国特大海滨城市。要充分发挥半岛东端港口密集、县域经济实力雄厚以及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贸易关系密切的优势,着力培育其集群竞争力,可以在适当时间将烟台、威海重组为大烟台,通过半岛东端高速公路整合,突出其港口群优势,把龙口、招远、蓬莱、长岛、莱阳、海阳、乳山、荣成、文登建成大烟台的卫星城,形成半岛东端城市群和港口板块经济凸起带,使大烟台与青岛形成比翼双飞格局。突出潍坊莱州湾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从建设大潍坊的战略高度,可考虑把烟台的莱州市划归潍坊市管辖。通过扩大建设莱州港,来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培养其核心竞争力,把潍坊建设成我国北方最大的海洋化工城和莱州湾畔明珠大都市;突出东营石油城和黄河三角洲开放开发区的优势地位,从建设大东营的战略高度,实施西部地区人口东移战略,大幅度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规模,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国北方海洋石油大都市,拉动纵深沿黄经济带的崛起。发挥欧亚大陆桥头堡优势,对石臼、岚山两港整合,把日照亚欧桥头堡建成生态港口城、大学科技城和现代新型工业城;把滨州建成黄河三角洲最大的陆海一体的海洋特色农牧化基地和新兴工业基地。

3)战略目标。海洋强省建设目标可分两步实现:

第一步,到2010年,四个半岛带形成规模,半岛海岸带经济占全省GDP65%以上,其中海洋经济占半岛GDP30%以上,人口占全省人口总量的45%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65%以上,海洋强省的目标实现。

第二步,到2020年,四个半岛带达到亚洲发达国家水平,半岛海岸带经济占全省GDP75%,其中海洋经济占半岛GDP50%,半岛地区人口占全省人口总量的50%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80%。山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率先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

3、建设海洋强省优势条件

如果说十年前提出建设海洋强省尚不具备主客观条件的话,那么,在新世纪之初,提出这一战略则绝非“空中楼阁”,而是“水到渠成”。

1)向海洋进军的大氛围,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了“天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亘古未有的“蓝色革命”,海陆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逐渐成为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世界上许多政治家、科学家达成共识,二十一世纪将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世纪。向海洋进军,解决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样,进入新世纪,“海上山东”建设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从南到北沿海城市经济圈迅速崛起。最南段的珠江三角洲,以深圳、广州为核心绵延数百里的城市群拔地而起,与香港、澳门形成繁华的珠江“金三角”。中间地带的长江三角洲,随着浦东的开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乃至长江流域经济带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坚。上海为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拓展辐射面,跻身世界级大都市,打破地域分割,欲联手苏、浙两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及杭州、宁波等15个城市,建设世界第六大城市圈。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塘、辽、冀、鲁环渤海经济圈,经济结合度不断增强,经济辐射力不断拉大。沿海的广东、辽宁、海南、福建、浙江、江苏纷纷提出海洋强省战略。作为海洋大省的山东,正在感受着海洋特色经济时代的强烈冲击。党和国家领导人也越来越重视海洋特色经济的发展,早在1992年江泽民同志就指出“山东靠海,还要注重发展海洋经济。……要看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远景,看到资源的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国际间的一场激烈的争斗”。朱容基同志也指出,“没有强大的海洋科学事业,没有强大的海洋经济,中国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国”。同样,没有强大的海洋特色经济,山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强省。可以讲,国内外向海洋进军的大氛围,为我省实施海洋强省战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2)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物质基础,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了“地利”。山东地处太平洋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合部,山东半岛突入黄渤海间,与韩国近在咫尺,与日本隔海相望,拥有青岛、烟台两个国家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和众多的沿海开放市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发展进入快车道,目前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和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期,为海洋强省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从半岛地区海洋经济情况来看,独特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海洋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雄厚的海洋科技实力,使半岛沿海地区已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海洋产业增加值10年增长了8倍多,海洋经济已成为山东国民经济新的重要的增长点。2002年沿海七市以占全省36%的人口和43%土地,创造了占全省52%的国民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的82.3%82.9%,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利用外资占全省的65%以上。在2002年度评选的全国百强县市中,山东榜上有名的11个县市沿海就占了9个。从全国来看也是如此,按现在划分,西部地区包括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西北五省、自治区,加上比照实行西部优惠政策的两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和广西,国土面积占全国的71.3%,人口占28.6%GDP不到18%,而沿海地区的广东、江苏和山东GDP均超过万亿,加上浙江、上海共五省市占全国GDP45%种种事实表明,半岛沿海地带和全国沿海地带一样已成为全省发展最快、外向度最高、最有活力的地区。半岛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地位已经确立,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设已成规模,海洋科技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已成为拉动海洋产业升级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强力助推器,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沿海特色经济带的框架基本形成。最近,国家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十五”计划,继开发开放珠江、长江三角洲之后,在黄河三角洲掀起了全国第三次开发开放浪潮。半岛地区优越的投资环境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大企业到半岛安营扎寨。最近,总投资200亿的大型钢铁企业落户日照,看中的是良好的港口海运条件。半岛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为建设海洋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人心向海、群龙腾飞的可喜局面,为建设海洋强省提供了“人和”。20世纪9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把“海上山东”建设纳入跨世纪工程,并且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成立了“海上山东”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海上山东”建设规划和加快建设“海上山东”的政策决定,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海洋综合管理机构,组建了省海洋工程研究院。人心向海,“富在海边”成为时髦的口头禅。半岛地区群雄逐鹿海洋,海洋产业异彩纷呈,科技开辟海洋开发新天地。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开发,专门成立了“海洋开发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和“海洋事务咨询委员会”,负责重大海洋问题的协调和研讨论证。为增强群众海洋意识,通过举办海洋节、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论坛、海洋科技成果及产品展示交易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普及海洋基本知识,依法用海的观念已被社会各界普遍接受。日照市委、市政府视港口为立市之本,坚持以港兴市,充分发挥欧亚大陆桥头堡和生态优势,区区十几年的时间,便从一个渔村城镇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新兴港口城市,并以美丽的沙滩、明亮的海水、良好的生态引来北大、清华等名校数百名教授入住,形成宝贵的无形资产,目前,日照正以一个腾飞的海洋特色工业城和大学科技城矗立在黄海之滨。威海市提出借韩兴威,以海兴市,以渔强市,2001年该市的海洋产业总值达360亿元,其中渔业产值高达281.5亿元,成为富甲一方的新兴海滨都市。烟台市聚合城区优势,综合性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大格局已经彰显。潍坊市发挥海洋化工优势,一个重量级海洋化工城在莱州湾畔崛起。东营市以油田兴市,一个新兴的海洋石油城矗立在黄河之滨。滨州市大作海洋文章,海洋特色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领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把“海上山东”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提出并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4、建设海洋强省的重点工程

通过实施“四大工程”来构筑“四个半岛带”,打造循环经济,实现半岛沿海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高度协调发展,使半岛沿海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

第一,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构筑半岛海洋生态带。建设半岛海洋生态保护区,突出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生态渔业区建设和海洋环境功能区建设;建设半岛生态渔业经济带,突出建设渤海湾生态渔业经济带、东部沿海生态渔业经济带和南部沿海生态渔业经济带;建设半岛渔业创汇基地,突出建设远洋渔业创汇基地、无公害水产品加工创汇基地和渔业流通创汇基地建设。

第二,实施临海工业工程,构筑半岛海岸经济带。近期重点抓好科教产业城和四大基地建设。建设半岛海洋科教产业城,整合全省海洋科技资源,科企联姻,建立青岛国家海洋科教中心、日照大学城、威海渔业科技城和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高技术示范基地,把青岛建成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技术推广于一体的海洋科教产业城,辐射带动全省海洋科技的发展。同时,建设半岛船舶工业基地、半岛海洋化工生产基地、建设半岛海洋生物工程基地和建设半岛新型工业基地。

第三,实施港航工程,构筑半岛城市带。发挥港口的龙头地位,实现一个港口能带动一个城市的振兴,形成港口板块经济和区域经济带。要坚持“四动”:即港口经济推动、经济开发园区拉动、二、三产业带动、扩大开放促动。加强港口配套高速公路、铁路集疏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以重点开放港口为基点,大力开发建设我国南北海上通道,争取国家尽快启动建设烟台——大连跨海火车轮渡、蓬莱——长岛——旅顺南桥北隧工程,建成大流量的渤海海峡通道。同时,在半岛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航空大港。

第四,实施滨海旅游工程,构筑半岛国际旅游度假带。加强宣传推介力度,推出半岛安全国际旅游度假名牌。坚持高标准、全方位、大规模开发沿海旅游资源,重点发展国际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形成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海洋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娱乐、康复、度假、避暑、国际会展等现代综合旅游经济,把半岛建成享誉海内外的国际旅游度假带。高标准完善半岛城市带的旅游规划,加大半岛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旅游品位和档次,打造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及黄河三角洲“山东半岛黄金海岸”。

二、环渤海大三角经济圈的经济聚合与合作

“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狭义上是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体,以黄河等诸多入海河流所形成的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带,并可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其陆地面积为51.4万平方公里,濒临的渤、黄海海域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这一地区占据我国陆域面积的12%20%的人口,其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额分别占全国的1/41/5。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它的发展既是区域发展问题,更是关联国家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而影响到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

1、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破茧”而出

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潮流,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区域性实践。建立在地缘经济或地缘政治基础上的一体化发展,由于其具有优势互补、成本降低、聚合效应和整体福利提高的特点,促进了国际间以及国内区域间的一体化加速发展。由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全球化,因此区域越聚越大是发展趋势。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体化加速发展的特征,区域范围呈扩大之势。我国沿海大区域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先后出现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是珠三角的发展。第二次是长三角的发展。跨入新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已呈现出两大明显的趋势,一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在向“东移”,既由西欧移向东亚,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北上”,即由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北上到中部的长江三角洲,再进一步北上到北部的环渤海地区。上述两大经济发展趋势的交汇点,正好是环渤海大三角洲区,这是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破茧”而出,快速崛起的千载良机。从国内看,我国掀起经济区和城市群整合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的条件已经成熟。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的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板块是历史的必然。

2、“三大板块”的形成与发展对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重大

经历了二十余年改革开放,我国东部沿海已形成珠江、长江、环渤海三个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圈,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共同组成了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凸起带。

1980年到200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率先崛起。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互联互动、协调发展的不断突破,目前,一个“泛珠三角”概念提出,其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内地9个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1/5,人口占1/3,经济总量占1/3。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一区域所建立起来的共赢型经济体系,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极。

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异军突起。长三角吸引台湾以及世界各地的资金和技术,开始了新一轮全新的合纵连横,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随着整合发展,长三角所含的三省市16个城市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圈,这目前世界上城市人口最集中的城市群和经济区之一。

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将凸现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从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在大珠三角、大长三角更加协调发展以后,充分利用日本、韩国的产业转移和一切国际有利条件,加快东北亚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中我国最大城市群和经济区,即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已形成新的发展潮流。

大长三角、泛珠三角和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人才,最雄厚的资本,最先进的技术,2002年“三大经济圈”共创造了全国61.2%GDP58.3%的工业增加值,86.5%的外贸出口,成为我国经济成长的发动机。

构建沿海三大城市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3个“龙头”,促进我国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泛珠三角、大长三角和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分别是我国南部、中部、北部的3个“龙头”,也是我国珠江、长江、黄河流域的“龙头”,其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对我国沿海率先实现现代化,实现我国南、中、北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可以有效地拉动我国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加快其经济发展步伐。我国中部广大地区急需发展和带动。东部沿海城市群随着承接海外产业转移的扩大,其集聚和辐射能力急速扩展,将寻求更大的腹地,从而使中部地区受益。这将有利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快速崛起。三是有利于形成我国东部大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局面。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构建环渤海大三角、长三角、泛珠三角经圈,将使我国东部发展的势能进一步向西部释放,拓展西部腹地,促进东西结合与海陆一体化发展的进程。这对促进我国西部跳跃式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3、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圈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但综观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环渤海大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合作既有优势,也面临挑战。

1)基础条件好,发展形势喜人。第一,得天独厚的经济基础条件。环渤海地区海岸线长5800多公里,海域广阔,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中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在经济发展上,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形成集群优势;外来投资日益密集,成为我国北方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城市联合初现端倪,2002年环渤海地区29个成员城市市长联席会共达成经济合作意向30个,合作金额达33.6亿元;经济互动迅速发展,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已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产业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环渤海铁路大动脉正加紧建设,区域内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形成立体大通道,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

第二,潜力巨大的发展优势。地缘优势进一步凸现,环渤海区域将成为南接珠江、长江经济区域,北拓东北亚,西连欧亚大陆,东通日、韩的重要枢纽,港口担负的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60%,海上外贸出口量占全国的78%;加入WTO进一步打破市场、体制、机制经济瓶颈,利用外资、技术、市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外商投资成为热点,区域经济发展日趋活跃;“奥运经济”引擎注入强大动力,环渤海经济率先受益,并对经济增长的后续影响将会持续1015年;政府职能转变将成为加速制造业提升的重要力量,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制造业基地将会快速崛起。目前,环渤海经济圈正发挥交通发达、大中城市密集、科技人才集中和煤、铁、石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