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腮腺炎病的诊断与防控

来源:水产养殖网   发布时间:2012-05-17 09:12:25 

鳖腮腺炎病,是鳖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腮腺缺血糜烂或出血为特征。为我国水生动物三类疫病。

一、病原学

病原不清,主流报道病原有病毒和细菌。

目前已报道的病毒有疱疹样病毒(Herpes-like virus)、虹彩样病毒(Irido-like virus)、弹状样病毒(Rhabdo-like virus)、呼肠孤样病毒(Reo-like virus)等。病毒病原证据主要有:(1)许多典型症状病例细菌分离阴性,发病组织除菌过滤上清感染健康甲鱼可复制典型发病症状;(2)电镜观察发现病毒颗粒;(3)抗菌药物对本病基本无效,抗病毒药物辅助免疫增强中药有一的控制效果。

报道的细菌有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

二、流行病学

该病较为严重的省有湖南、广东、江苏、浙江等,湖南、广东、江苏、浙江等省最高发病率为18%,平均发病率0.37%6.55%,死亡率0.3%3%;浙江中华鳖腮腺炎病主要发生于池塘养殖鳖中,部分大型中华鳖养殖场因腮腺炎病造成90%以上死亡。

该病主要发生于5月~9月,发病水温 2530。其中5月~6月越冬甲鱼移入池塘时可出现明显的发病和死亡高峰。

不同品系(群体)的中华鳖对腮腺炎敏感性有较大差别,其中以台湾品系和日本品系最为敏感。患病中华鳖、发病池排出水均可成为疾病传染源,一些捕食水生动物鸟类也可传播疾病。

三、临床症状

典型患病鳖颈部肿大、全身浮肿、脏器出血,腹甲上有出血斑,但体表光滑。病鳖因水肿导致运动迟缓,不愿入水,常静卧食台或晒台引颈呼吸,不食不动,最后伸颈死亡。

临床上存在两类不同症状,一类是胃肠道出血型,表现为鳃腺灰白糜烂,胃部和肠道有大块暗红色淤血或凝固的血块;另一类是鳃腺出血型,表现为鳃腺红色,糜烂程度较轻,胃部和肠道贫血,呈纯白色,腹腔则积有大量的血水。

四、病理变化

光镜观察可见病鳖出现血细胞变性、肠上皮崩解脱落、微绒毛及胞器减少、肝细胞及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局部细胞溶解,同时伴随脾红髓扩大、肾小球膨大、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腔内充满嗜酸性物质等现象。

五、诊断

1.初步诊断

根据患病鳖出现颈部肿大,全身浮肿可初步判断;解剖病鳖可发现胃、肠道大块淤血、肝呈点状充血、腮腺充血出血呈红色等症状,可初步诊断。

2.样品采集

采集病鳖10只,取有典型症状的胃、肠、肝用于组织切片及病原检测。

3.实验室诊断

尚无实验室诊断方法,对典型腮腺炎病症状且细菌分离培养阴性者,可基本诊断为本病。

4.鉴别诊断

无明确的特征性鉴别诊断。

六、防控

1.预防

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流行病学情况;通过培育或引进抗病品种,提高抗病能力;加强饲养管理,降低发病率。

2.处理目前虽无有效的药物。在确诊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时,采用乳酸诺氟沙星可溶性粉、诺氟沙星粉拌饲投喂。乳酸诺氟沙星可溶性粉或诺氟沙星粉每天一次、每1kg体重用20mg30mg,连用3日~5日,这两种药的休药期为 500度日或中药免疫制剂及维生素等拌料投喂,结合水体消毒,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对典型症状大规模发病时,发病池中华鳖应全部扑杀,有发病史鳖池禁止用于育苗、放流或直接作为水产饵料。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