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黄蓝”两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009年底和2011年初,国务院分别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一个省有两大国家战略已不多见,而两大战略在滨州叠加交汇更是历史的垂青。“黄蓝”两大战略如同一架巨大的引擎,催动着滨州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打开山东北大门,缔造北部沿海经济隆起带
两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出台为滨州未来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市委、市政府积极对接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推进“黄蓝”战略的专项规划,确定了“123456”的总体发展思路,向全市人民展开了一张秀美的画卷。
“123456”的总体发展思路,即:“1”,就是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名城;“2”,就是构建以博(兴)滨(城)沾(化)北海经济开发区为东线、邹(平)惠(民)阳(信)无(棣)为西线的两条贯穿黄河两岸的城市发展轴线;“3”,就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调整、科技人才支撑三项基础工程;“4”,就是突出以邹平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高端制造业示范区;以滨州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服务业拓展区;以滨州高新区为载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验区;以北海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临港高效生态产业聚集区等四大发展亮点;“5”,就是重点建设25个工业园区、15个服务业园区、10个生态农业园区等50个特色园区;“6”,就是全力做大做强纺织家纺、油盐化工、粮油果蔬、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六大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在推进“黄蓝”战略中,滨州市坚持陆海统筹、“黄蓝”融合,把战略机遇、政策空间、资源优势、品牌效应转化为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强大动力,实施了北部沿海崛起战略。
加快北部沿海开发建设,唤醒这片沉寂、荒凉、宽广的土地,彻底改变临海不见海、沿海不靠海的历史,是历代滨州人的梦想,也是历届党委、政府的夙愿。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滨州北部沿海的开发建设才真正翻开了新篇章。
2010年4月,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启动了5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建设。时隔一年半光景,市委、市政府于
目前,北海经济开发区起步区九横十二纵道路和桥梁基本完成,水电气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快速推进。临港产业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十大专业园区”规划建设,魏桥集团、创新集团、韩国星昊等大企业和一批二、三产业项目相继落户。
未来的北海经济开发区将围绕打造一个千亿元级新材料产业园,四个油盐工业、冶金建材、粮油加工、港口物流百亿元级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重点抓好魏桥粉煤灰综合利用、新材料、供热中心,山焦钢铁新流程,鼎鑫电池、星昊能源、易通润滑油、众聚化工、裕能化工、民建燃料油深加工等重点工业项目,实现集群发展。仅魏桥创业集团便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600亿元,建设北海公共供热中心、粉煤灰综合利用、新材料及配套的物流等项目。今年粉煤灰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将建成投产。
[NextPage]
补齐发展短板,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增强
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滨州发展的短板。“两区”开发建设以来,滨州市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不断强化基础支撑和保障。滨州港已纳入全国沿海港口建设布局规划。
截至2011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33.8亿元,2个3万吨级通用散杂货泊位及附属工程已达到靠泊条件。德大铁路滨州段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路基、桥涵等工程全面铺开;滨港铁路一期运营良好,二期工程奠基开工。总投资11.6亿元、长58公里的疏港公路建成通车;济南-滨州-东营高速已通过省发改委立项批复。完成护砌50公里防潮堤, 32公里新建防潮堤项目将于今年12月份竣工,8.5公里改造加固防潮堤项目正在实施,“两区”建设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黄三角中心名城建设快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完善,两年来共投入资金104.8亿元,新增道路面积849.9万平方米,城区绿地率达到32.8%,以“大空间、大水面、大绿地”为特色的生态园林型宜居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建设特色园区,构筑高效生态
滨州市立足“高效生态”基本定位,以“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大品牌建设为总抓手,大力实施“林水会战”,突出抓好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工程、荒山植被修复工程、生态林场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和海洋资源修复项目。
2011年滨州代表山东省参加海河迎查,获得全国十大重点流域第一和海河流域第一“双第一”的好成绩。滨州市培育了高新区生态化工产业园、鲁北化工生态工业园、西王集团工业园、铁雄能源工业园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形成了7个行业15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生态环保、经济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多赢”。
按照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要求,滨州市规划建设了50个重点特色园区,成为全市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重要载体。经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研究,起草了《关于抓好50个重点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市政府已印发实施。
以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沿海健康养殖园区、冬枣产业示范园、现代畜牧园区等10个重点农业特色产业园区为抓手,示范带动,构建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群。目前,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在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级现代畜牧业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黄河三角洲(滨州)75万亩水产健康养殖园区被列为省部共建项目。以此为引领,全市共培植起58家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奠定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建成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绿色食品(水产品)生产基地和全国肉牛肉羊加工业示范基地,动物用生物制品生产规模跃居全国第一。
规划建设完善25个重点特色工业园区、开发区。滨州临港产业区建设加快推进, 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进一步配套完善,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绳网产业园、临港产业园区、新能源、新材料、板材厨具等特色工业园区规模不断膨胀,带动作用明显。各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市政府制订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推进方案》,优先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海洋开发等六大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达到73家,依托愉悦家纺等骨干企业建立了家纺服装、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4个行业技术创新联盟。2011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01.02亿元,增长32.4%,增幅居全省第一。
现代服务业园区发展迅速,惠民孙武古城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阳信民俗文化产业园、高新区物流园区、开发区现代物流中心、博兴麻大湖风景区、邹平铁路物流园区等15个重点服务业园区正在加快推进,豪德光彩贸易广场、黄河三角洲铁路物流园区等一批投资过10亿元的服务业项目相继开工,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67.2亿元,增长12.3%,两年来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升3.04个百分点。
[NextPage]
奏响黄蓝协奏曲,滨州科学发展谱写新华章
“真正让‘黄蓝’开发建设这一重大机遇期变为滨州追赶超越的加速期。”这是两年多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邓向阳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话语,“打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滨州首担其责、当仁不让。”
滨州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版图面积、人口总数、未利用耕地都占这一区域的三分之一多,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同时,又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7个沿海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环。
无所作为、坐等观望,机遇也会变成挑战;主动出击、抢先一步,挑战就会变成机遇。是等待,还是出击?滨州的决策层领导用行动作出了肯定回答。
滨州市抓住机遇,大力做好“黄三角”品牌的文章,先后有针对性地组织了赴北京、香港、台湾、欧洲、上海、苏浙等地的招商推介活动。组织举办了第二届黄三角经贸洽谈会、首届黄三角农业投资贸易洽谈会、黄三角高层国际论坛等多次大型活动。《规划》实施两年以来,滨州市组织举办和参与的9次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共达成签约合作项目165个,涉及金额2660.7亿元。积极做好直接融资工作,加快推进企业上市,2010年以来,滨州市滨化股份、齐星铁塔、西王食品、华兴机械等6家企业分别在境内外上市,上市公司达到14家。去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0.43亿美元,增长236.4%,增速居全省第一。
在市第八次党代会上,滨州市制定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把实力更加雄厚作为主要标志,生态更加优美作为主打品牌,城乡更加协调作为基本标准,文化更加繁荣作为重要内容,人民更加幸福作为根本目的,全面加快追赶超越的步伐,努力实现总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同步提高、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增强、富民与强市同步推进,不断提升滨州在“黄蓝”两区、在全省乃至整个环渤海经济圈中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滨州一定能够奏响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最强音,到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值“六个翻番”,人均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再造一个新滨州!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