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病防治要抓小抓早这个道理简单意义重大
虾病防治要抓小,即要从小问题抓起,从小病抓起,不要等到发生重病等大问题才抓。虽然许多南美白对虾养殖户经过多年养殖实践,对调理水质这一关键技术已经掌握,但仍存在对时机把握不够及时,使用效果比较差,具体表现在对异常水色的处理迟缓、被动,不是掌握在发生微小变化的时候就主动处理,而是等发展到后期很明显了才去处理,此时已经造成了应激,造成了危害。
虽然水质可以恢复,但虾病了却难以恢复。劣质水质就等于大问题,这个时候即便处理也已晚,也无多大意义。虾的健康状况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水质好虾好,水质不好虾也不好。如果水质很差,也意味着虾病重了。从小问题抓起,就是根据每天巡塘观察到水色、透明度、pH值、摄食等的微小异常变化,酌情采取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劣质水质处理方式
去年笔者对一些常见的劣质水质也实施前期管理,通过及时发现处理小问题,尽量不让劣质水明显化,效果不错,具体做法如下:
1、投苗初期水色易清浊
虾苗投放初期,容易出现浮游动物繁殖过多造成水色变清或变浊,这种劣质水质对小虾危害极大。因为小虾对重金属、硫化物特别敏感,良好的水色由于有藻类对这些东西进行吸收、降解、循环,所以小虾很安全,一旦藻类这道屏障没有了,环境就完全变了,良性循环中断,重金属积累,硫化物在厌氧条件下转化为硫化氢,严重损害小虾健康,往往十多天就会排塘。
笔者的做法是,从第一次肥水之日开始,每天用透明矿泉水瓶在固定点取水观察浮游动物密度,天天比较,并结合水色、透明度等,看是否有相应变化,做到心中有数。一旦数量多了,且水色变淡、透明度变大,就马上采取措施。
如果尚未投放虾苗就暂停追肥,待浮游动物大批死亡后才重新肥水。已经投放虾苗的暂停投喂,让虾苗吃掉浮游动物,待浮游动物下降到原来的正常范围才恢复投料。这个办法很简单,一个矿泉水瓶就搞定了。
2、养殖中后期易倒藻
养殖中后期日照强,气温高,容易发生倒藻,这种水质危害也很大。一般引起倒藻的原因主要是不注意及时追肥,碳源不足,台风或连续阴雨,消毒或杀虫用药不当。对不同的情况提前预防的措施也不一样。
对追肥不及时的第一种情况,应该利用在投放虾苗前若干次追肥的机会,了解掌握追肥数量、间隔时间与pH值的升降规律,每次追肥pH峰值不超过9.2,在pH值下降至8.4-8.6就酌情追肥。这个办法由于追肥时间及数量是根据pH值决定而不是根据经验决定,所以该办法很管用,不用再担心缺肥倒藻。
第二种情况碳源不足时,如果日照强,气温高,水色较浓,日pH值达到9.2。首先适量泼洒米糠或葡萄糖补充碳源,然后采取措施酌情减少藻类数量,从根本上避免藻类生长过旺,避免倒藻。对8cm以下的小虾酌情使用光合细菌,对8cm以上的中虾大虾酌情使用二氧化氯或漂白粉,一般第二天水色就会变得很嫩活。
第三种情况,坚持收听天气预报,在台风或阴雨天到来前2-3天,酌情追肥,把透明度调低至15cm,把pH值提到9.2,以提高水质的稳定能力。这样即使恶劣天气造成部分藻类死亡,仍能够保留部分藻类,并保持30-40cm的透明度,待恶劣天气一过,就抓紧追肥,水色很快能恢复。但增加藻类数量必然造成晚上缺氧,所以晚上要加大增氧或兼撒增氧剂。
如果消毒或杀虫,只要按照说明用药,并考虑到气温、盐度、水质等因素,用药后及时解毒,一般是不会倒藻的、关键是要提前调好水,然后才消毒或杀虫,这样就能确保万无一失。如果是蓝藻,只要发现少许,就要及时投放腐植酸钠,芽孢杆菌、光合细菌,连续重复使用,一般2-3天就明显见效。处理蓝藻离不开相应数量的增氧机,如果增氧机不足,水面静止或流动缓慢,光靠这些措施也不行。
养殖初期碰到重金属超标,主要是导致藻类肥不起水,危害虾苗、严重时成活率低至百分之二十,最简便最实用的预防办法是坚持水质稳定才投放虾苗。因为藻类对水质要求比虾苗敏感,如果水能肥得起来,说明水质适应藻类生长,同样也适应虾的生长;如果水不能肥起来,说明水质不适应藻类生长,虾也很难存活。肥水是最好的解毒产品。
二、养成管理
虾病防治要抓早,要从清塘抓起,要重抓前期管理。因为很多虾病是前期形成的,养虾风险是在前期。但一直以来,放苗之后十多天的管理往往被忽视,认为虾苗不存在缺氧,认为塘底干净不存在有害物质超标,认为肥水后有丰富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不用投喂,导致水体物质循环不通畅,对虾长期亚缺氧、亚健康,免疫力低,导致养虾失败。
虾病从小病到重病到暴发,都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如果暴发虾病,老是习惯地认为是昨天或前天的天气变化造成的,是搞不清楚原因的。必须要往前10天去找,从水质管理方面去找,大多是水质管理失误所造成,昨天或前天的天气变化仅仅是诱因。同样的恶劣天气,如果水色好,溶解氧足,底质干净,也不会有事。
有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很怕泛底,认为泛底是导致养虾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泛底对于露天养殖不可避免,会经常遇到。如果溶解氧充足,塘底干净,泛底并不碍事。例如虾苗在包装或运输过程中,袋子倾斜或碰倒对苗种生存没有影响,这是因为苗袋的水体干净,溶氧充足,任何一面都是新的干净的塑料。泛底与不泛底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滚动几下也不碍事。
现在人人都知道养虾水质很重要,但仍有人不懂得水质要从清塘抓起,不知道晒塘胜过一切底改产品。虽然溶解氧、藻类、生物制剂能够有效改良水质和底质,但也不是万能的,是有一个限度的。如果塘底污泥厚厚一层,又黑又臭,水又排不干,进水后污染物超出了水体的纳污范围,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等于严重超载,分解不了。
虾苗小、塘底干净,不需要开动氧机,这也是片面的,因为现在露天高密度养殖都是采取养水的模式。养水就是养藻,不管是否投放虾苗,要想维持好的水色就要增氧,如果晚上没有相应的溶解氧,藻类就会死亡。藻类死亡也有不同程度之分,最严重是倒藻,即水色变清,大多是变暗黑色,水面无光泽。
虾病防治要抓小抓早,道理简单意义重大,真正做好也不容易。虾病难题,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只要从基础抓起,切实做好每一项看似很简单的工作,也许就能轻易破解。养虾难,难在探索,养虾复杂,说明技术还没有过关,成熟养殖技术应该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