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宝熙:半世纪的地质遥感情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57:18 

他,系统研究总结了工程地质遥感判释标志,建立我国特有的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应用模式;

他,提出遥感技术可用于工程勘测、施工和运营全过程等多项创新成果和思路,使科技成果和理论推广应用,受到业界普遍欢迎,并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他,作为工程地质遥感领域许多年轻专家的启蒙者,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启发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

卓宝熙,我国地质遥感创始人之一、工程地质遥感专家,名字已被写在该项事业的功劳簿里。

默默工作硕果累累

195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后,卓宝熙就开始从事铁路选线和国家重点工程的工程地质遥感工作。半个世纪来,他主持、参加了大量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地质遥感调查工作,提出许多创新成果和思路,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著作6部,论文100余篇,科技报告16篇,对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应用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仅丰富了中国工程地质的基础知识,也是对世界同行做出的独特的贡献。”这是我国遥感奠基人陈述彭先生对他的评价。

作为我国铁路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开拓者,也是我国最早从事铁路航空目测选线的专家之一,卓宝熙率先在兰新铁路线勘测中首次应用航空方法进行地质调查,取得了显著效果。此后,成昆线、青藏线、南昆线等30多条铁路选线和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的勘察中也开展了遥感调查工作。

“能够取得这些成绩虽然与我的努力分不开,但更为主要的是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铁道部专业设计院)领导的支持,以及实力雄厚的技术群体的合作。”卓宝熙说,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是我国工程设计领域一支主力军,承担并完成了一大批裴声中外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任务,能参与众多工程项目的勘测工作,这为我出成果积累了大量资料,创造了条件。

遥感技术应用凸显双重效益

当问起遥感技术为我国铁路做出的贡献中难忘的事时,“西康线秦岭越岭隧道至今仍记忆犹新。”卓宝熙回忆说,当时,这是我国已通车的最长铁路隧道,约18公里,要通过秦岭东西复杂地质构造带,工程地质条件很差。作为该线的遥感技术负责人,他认为,隧道主要在混合岩体环状构造中通过,工程地质条件不是想象的那么差。经综合勘察成果分析后,在11个隧道方案中推荐的石砭峪方案,施工过程中,未出现大的工程地质问题,得到施工单位好评。该隧道的勘察成果,2004年获国家工程勘察金质奖。

“遥感技术的使用,凸显的是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卓宝熙告诉我们,在进行朔黄铁路河间港口段线路可行性研究时,当时有黄骅和天津两个方案,各有利弊,难以取舍。后来,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进行不同波段的计算机图像合成处理,不仅分析出天津方案水害的严重性,而且该方案的工程量和工程费也大幅增加。大家经过反复研究与论证,推荐走黄骅方案,这样既避开了水害严重地段,又为工程投资额节约了3.1亿元。

实践出真知创多项新成果

“实践出真知,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99年由他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工程地质遥感图像典型图谱》,填补了国内空白。尤其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不良地质遥感典型图谱极为珍贵,至今国内外未见公开出版。

此外,还先后建立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工程地质分区方案”“遥感定量评估隧道富水程度的经验公式”,提出并实现了遥感技术用于施工阶段的新思路和我国铁路特有的遥感技术应用模式等创新成果。

“在川渝东通道的大面积方案比选中,选线面积达8万多平方公里,当时由于时间较紧,用传统的地面方法,根本就来不及。”卓宝熙说,结合当时情况,在铁路选线中我们首次提出编制3个大方案在内的18万平方公里大面积的陆地卫星图,进行综合分析线路方案的优劣,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国遥感奠基人陈述彭说,《工程地质遥感图像典型图谱》和《工程地质遥感判释和应用》两本著作,填补了国内这个领域的空白。作者从诸多领域和大量工程实践中凝练出来的精髓之作,不仅丰富了中国工程地质的基础知识,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

如今,古稀之年的卓宝熙,更重视遥感技术推广和对年轻人的培养。他多次为各部门举办地质遥感培训班讲课,并带学员到现场实习,可谓桃李满天下。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