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 勇破地矿工作三大难题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57:48 

近来,中央领导同志高层次、高密度地对国土资源管理和地质矿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分析了形势,明确了定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实施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努力开创我国地质矿产工作新局面,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土资源部肩负的紧迫又重要的任务。

目前,我国地质矿产工作主要存在三大难题,即十几年来朱镕基和温家宝两位总理反复提问我们的三个问题: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工作怎么做?二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地质工作怎么做?三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地质工作怎么做?

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努力在解答这三个问题,并进行了刻苦探索和艰难实践,但上述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有的甚至于还没有破题,如体制机制改革、企业“走出去”、滞后的能力建设、骨干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培养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工作怎么做

——使新机制中的5个步骤合理分工、有机链接、流程顺畅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地质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前,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投入逐渐向公益性地质工作集中,社会资金在地质勘查活动中的比重扩大,日渐成为主角。我们的理念是,公益性地质工作必须是非营利性的,成果应当社会共享。公益性工作包括区域地质、区域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区域环境地质、区域工程地质和区域土地调查,以及地质科学研究、资源经济研究、情报资料服务等,其定位应该是“各行各业的先行和基础”、国土资源宏观调控的支撑。而商业性地质工作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地质工作,包括矿山企业、投资公司的地质勘查、开发,是一种企业行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明确定位于科学研究和信息服务,核心职能是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环境监测和保护、地质灾害预报和防治提供公益性服务。近年来,美国地调局“与时俱进”,从以往重点研究调查非再生资源,转移到了不可再生资源、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水文和灾害等方面,包括水量、水质、灾害、填图信息、环境污染、土地和水的利用等,还扩展到服务城市建设、重大工程、水利、水电、道路、桥梁、隧道等。我国在这方面也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如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军事地质等,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我们目前的成绩还相当局限,就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要加强公益性地质工作,就需要建设一支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队伍,地方则建设省级公益性队伍。朱镕基总理在1994年专门指出,要建设一支精兵加现代化的“野战军”。十几年过去了,中央野战军(中国地质调查局)基本成军,但地方野战军还没有全面落实,其协调、联动机制更需假以时日。

有一种提法已经说了很多年,就是“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必须分离”,这是对的,但今天来看也颇有点形而上学,因为它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即“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应该有机衔接”。部党组经过研究,提出了“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打破了相对片面的概念,体现了一种理念的创新。这次温家宝总理明确肯定了这一思路,并专门要求“利用中央地勘基金”。

要落实好地质找矿新机制,关键在于使改革步骤得以细化,使新机制中的5个步骤合理分工、有机链接、流程顺畅,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配套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还有一些其他重大问题,值得我们逐一认真研究。因此,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任重道远,应当主动想到,主动作为,并且搞清楚“有所为,有所不为”。

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建议当前要抓好以下三件事情:一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规体系,加快修改《矿产资源法》。二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分段解析找矿突破新机制“20字方针”,逐段进行制度设计和连接。三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如何配合,如何使资源管理的监管和服务有明显转变。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地质工作怎么做

——用资源布局引导勘查布局,用勘查布局引导“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地理没有国界,沧海桑田,亘古延绵,全球性的地理地貌由此气象万千。地质没有国界,致使全球性的三大成矿带惠及亚非拉欧四大洲。经济活动没有国界,致使全球性的矿业活动分分合合,生产要素得以有效配置。因为自然法则,“经济全球化”变得顺理成章。

对于“经济全球化”,一种说法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这里显然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另一种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泛市场经济”,要点是“生产要素等经济技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一律自由流动或优化配置”,显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矿业的繁荣,对中国而言,促进了国外矿产品、国外资金、国外技术、国际人才等进入国门。中国企业也欣然“走出去”投资、开矿以及产品加工,促进了中国勘查业和采掘业的繁荣,也带来了矿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超常规发展。

但是经济全球化也有风险。20089月,由美国金融衍生品所带来的风险殃及全球,导致了世界经济大幅度衰退。显然,世界各国包括矿业在内的专业化分工,已形成全球性的产业链,中国的矿业产业身不由己。面对日益缺乏的自然资源、日益激烈的产业竞争、日益变化的科学技术,貌似稳定的资源经济蕴含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经济的全球化增大了全球性经济风险,也增加了中国的矿业风险。英国《经济学人》有文章指出,“目前的全球一体化只是一种选择性的现象,有的国家获益,有的国家则没有”。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只有24个国家和地区、覆盖30亿人口左右的区域在全球化中获益。

在此形势下,如何确定中国地质勘查业、采掘业的大政方针,如何应对千变万化的国际资源能源形势,显然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而进行高层谋划、制定矿业宏观调控政策,正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当仁不让的责任。由此带来的能源资源保障、矿业公司排污监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我们应该改变做软课题的思路,拣当务之急的、具全局意义的课题率先加以落实。比如:如何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资源贸易体制”,政府调控“有形的手”如何掌握好尺度,如何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资源领域法律保障机制等。为此,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三件事:一是研究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全球地质背景,用资源布局引导勘查布局,用勘查布局引导“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二是研究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经济发展要素,提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的“两手”调控方略。三是研究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如何做好与“十二五”规划的对接,通过开放和改革,保障国家资源需求。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地质工作怎么做

——集团攻关,勇攀高峰,以高技术引领找矿重大突破

地质成果不是一只苹果、一颗螺丝钉那样的实物产品,从本质上讲,地质成果只是一种信息产品,比如地质体的位置、大小,矿致异常的强弱、距离,矿化体的储量、品位等。因此,地质找矿技术的精度和效率的提高,从某种角度讲,取决于信息技术的进步,涉及地质成果的远距离输送、云计算加工、智能化模拟等。

高新科技使学科高度融合,精度和灵敏度的提高,使得我们有能力从宏观认识地球,从微观反演全局,变资源技术评价为环境、技术、经济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地质填图从信息采集、管理、服务全过程信息化,并可制作三维可视化图件。新一代遥感技术,使我们有能力完成快速高效、大面积覆盖、能反复观测的区域基础调查。新一代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技术,扩大了地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使非传统矿产资源得以利用,使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成为可能。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地球探测计划” Earthscope),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玻璃地球计划”(TheGlass Earth),加拿大地调局的“勘探技术计划”(EXTECH),都是横跨学科的大综合。最近美国《国家矿产资源调查计划》提出,不仅要解决2l世纪矿产资源供需问题,还要解决土地利用是否明智、公共卫生是否安全、环境质量是否得到保护、资源供应是否有保障、民众生活质量是否有提高,对地质工作的服务对象进行了革命性的延伸。

显然,我们很少对这些重大计划进行过专心研究,更缺乏与中国国情的深层比对。还有,关于研究的方式问题,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成果的转化率很低,“产学研用”结合的空间还非常大。程裕淇老先生逢会议必讲三个结合(调查和研究、室外和室内、点和面),在现代条件下,可以引申为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基础与产业的结合,中央、地方、企业、科研院校的结合。

温家宝总理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支撑”,为落实好这一指示,我建议抓好以下三件事:一是研究全球高科技条件的发展趋势,优选有可能实现的有限目标,组织集团攻关,攀登理论高峰。二是引进和研发现代地质装备,提出可行的计划目录,以高技术引领找矿重大突破。三是研究全球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下的人才配套措施,提出队伍建设的时间表,分阶段实施。

总之,破解我国地质矿产领域的三大难题,关键是要从国情、部情出发,审时度势,勇于改革,善于创新,最后落实到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