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黄河在东营入海,造就了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多年来,山东省东营市以建设生态市为总抓手,科学编制环境规划,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今年2月召开的中共东营市第五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鲜明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奋斗目标,奏响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高度融合的恢弘乐章。
开启东营发展新纪元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内涵,就是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普遍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代表着世界发展的潮流。对东营来讲,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必由之路,也是优势所在。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必须借鉴世界大河三角洲开发的经验教训,摒弃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顺应生态文明发展趋势,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都明确提出了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要求,为东营指明了前进方向。东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具备了向生态文明跨越的条件;多年来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实践,特别是"黄蓝"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中共东营市第五次党代会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是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城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城市,是生态化、工业化、城镇化高度融合的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环境互促共赢、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简单地说,就是经济繁荣发达、城市秀美宜居、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富裕幸福。
经济繁荣发达,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生态产业为支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走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保护一直是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期间,东营仍将坚定不移地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察等手段,为产业发展设好准入门槛,把好生态关口。同时,积极为经济发展服好务、引好路,加快完善以市场机制为主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引导各类资金投向环境友好型产业和环保产业,主动为企业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管理创新搞好服务,将企业由单纯的被管理对象转变为管理主体,真正调动企业的环保积极性。
城市秀美宜居,就是要以生态建设为核心,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的优美居住环境。这既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
东营市大部分土地为新淤地,生态弱、环境差,基本没有地表径流,缺少淡水补给,也没有稳健的陆地生态,盐碱荒地大量裸露,环境承载能力低,这些都是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面临的挑战。"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实施生态林场建设、湿地生态保护、水气污染治理和金湖银河生态工程,为整个系统强筋健骨,为公众提供清新的空气和干净的水,真正实现生态强、环境美。
社会文明和谐,既包括人的文明,也包括整个社会的文明,这是环境保护工作所依赖的重要保障。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城市。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东营市生活源污染尤其是生活污水、垃圾问题日益严重,加上机动车大量使用,新污染源不断涌现,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东营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既要改善环境质量,又要提高人的生态文明水平。这就要求环保部门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监管的同时,必须加强与其他有关部门的合作,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组织文明水平。
人民富裕幸福,就是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根本目的,也是环保工作的目标。通过实施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统筹项目,实现环境公平,为每一个城乡居民提供均等的环境服务,让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加优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证,让东营人民的幸福感明显增强。
[NextPage]
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正确把握环境与经济、当前和长远、总量控制与生产力布局、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四个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因为,东营的未来系于环境保护,东营的生存赖于环境保护,“黄蓝”经济区建设的快慢更是在于环境保护。同时,还要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本身就是生产力,只有把生态环境作为最稀缺的发展要素,以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才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实现整个城市的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真正把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正确把握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从思想上正确认识环境与经济关系,绝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覆辙,着力推动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切实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收效。
正确把握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从当前看,要“立足于防、着力于治,防治并重”;从长远看,要“着力于防、辅之于治,以防为主”。要着眼长远、未雨绸缪,严把发展决策关、环保准入关、项目实施关、验收考核关,做到不欠新账。要因企施策,对症处方,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有效治理和恢复,做到多还旧账,实现“增产不增污”、“增产减污”,促进健康发展。
正确把握总量控制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根据环境容量、资源禀赋的现实状况,科学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明确各类功能区域的发展思路和环境保护重点。特别是把功能区类型作为区域发展规划的依据,作为区域和战略环评的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政策和措施,防止盲目发展。
正确把握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政府是主导,群众参与是重要的社会力量。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大部门环境管理体制。
[NextPage]
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突出抓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等5项重点工作,健全完善综合决策、环保投入、行政问责3项体制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就要突出抓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污染防治等5项重点工作,健全完善综合决策、环保投入、行政问责3项体制机制。
强力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以“调结构、控新增、减存量”为主攻方向,认真落实各项减排政策措施,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持续、均衡削减。大力推进结构减排,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过快增长。大力推进工程减排,继续实施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减排工程,加快实施燃煤电厂脱硫和石油炼制行业脱硝工程,深挖减排潜力。大力推进管理减排,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
强力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巩固提高流域治污成果,全面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确保按期实现治理目标。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全力实施公共环境改善工程,紧紧抓住异味污染治理、大气主要污染物减排两条主线,加强重点区域与重点行业整治,确保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强化土壤、重金属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降低环境风险。
强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乡镇驻地规划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独立的污水处理厂,居民小区规划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提高污染治理能力。抓好环境基础设施运营监管,重点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常管理,实现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圈,切实解决好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有效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强力推进环境执法监管。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从重从快严肃查处企业恶意排污、超标排放,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验收即投产,排污单位抗拒环境执法、拖欠排污费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健全完善网格化、全天候、全覆盖的环境监管机制。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努力打造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环保队伍。
健全完善3项体制机制,即综合决策、环保投入、行政问责。完善综合决策机制。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有步骤、有秩序地加以推进。进一步完善环境决策的专家咨询、公众听证、社会公示制度,在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依法依规对有关规划、区域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完善环保投入机制。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切实搞好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设施建设。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环保建设,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多元投入的环保投融资机制。
完善行政问责制。对造成环境污染、产生恶劣影响的企业,坚持从严查处,实行最严厉的措施,引导企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继续执行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环保一票否决”,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行政不作为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进一步加大问责力度。
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关系长远和大局,东营市环保系统将本着对人民负责、对未来发展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开阔的视野、奋发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让东营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创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