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长江口寻找上海新空间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8:59:10 

上海土地资源紧缺,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正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还能在哪里建深水港?在最新一期“文汇科技创新沙龙”上,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教授带来了我国著名河口海岸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吉余的建议:到长江口寻找发展新空间,包括建造海上人工岛。

海上人工岛

上海已有洋山深水港,还有必要在长江口建海上人工岛并建造深水港吗?

徐长乐说,很有必要。2010年,长江航运总量已达15亿吨,众多货物从长江口进出,相关运输市场的需求与发展潜力巨大。而洋山深水港自200512月正式开港以来,虽然成就有目共睹,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利因素,如距离陆域后方较远等。因此,上海仍有必要开辟新的超深水航道,建造超深水泊位和超深水大港。

今年初,90高龄的陈吉余教授在多年调研基础上,率先提出了“建海上人工岛和开发长江口‘亚三角洲’”的构想——海上人工岛选址长江口外,将是一个航道水深20米以上的超深水大港,面积约40平方公里,通过隧桥与长江口岛群及大陆连接。以它为“核心”,以临港新城和崇明三岛为两翼,带动宝山、浦东、金山及奉贤构成的滨江临海“一带”的发展——这是陈院士规划的“一核、两翼、一带”的海洋产业格局。

按照他的设想,海上人工岛将是比洋山港规模更大、泊位更多、水位更深的国际枢纽港,也是长三角及长江流域的水上交通枢纽和水水转运(货物在江轮与海轮之间转运)、海陆联运的桥头堡。

海上人工岛还将与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联动,进一步形成以现代装备产业为主体的国家级现代制造业基地和以物流产业为核心的国际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并与江浙相关城市共同打造长三角滨江临海巨型产业带。

长江口“亚三角洲”

以前,在长江口建深水港存在两大障碍:一是此处常有泥沙淤积,因此航道天然水深只有6米,连10米的深水航道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建20米的超深水航道;二是河口诸岛与陆域之间缺乏便捷的全天候通道,建造港口的陆路集疏运条件跟不上。

但如今,随着200910月长江口越江通道工程的建成通车和2010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三期工程完成,上述两大障碍已基本消除。

徐长乐说,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还带来了另一个意外收获:原本长江口的泥沙很难积聚形成陆地,如今依托修建在深水航道两侧的50公里长岛堤的固化作用,“摇摆不定”的河口泥沙已可以稳定沉淀,促使岛堤两侧的浅滩迅速长大、加快成陆。

目前,长江口深水航道南侧的九段沙浅滩与北侧的横沙东滩,露出水面的滩涂面积已分别达到150平方公里和180平方公里左右。如果再通过航道疏浚、吹泥上滩、围垦促淤等方式,就可使它们更快地成陆,与长兴岛、横沙岛、海上人工岛一起,共同组成一个面积约500平方公里的河口岛群,成为串珠状的长江口“亚三角洲”——未来上海新的发展空间。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

徐长乐说,如果将人工岛构想付诸实施,至少需要20年才能建成。在这20年的发展过程中,培育海洋意识是前提,注重生态保护是关键。

他说,地处长江口的上海,拥有“外通大洋、内联深广腹地”的独特区位优势和“水陆并举、通江达海”的便捷交通条件。但是,许多生活在上海的人却看不到海,海洋意识普遍淡漠,因此有必要逐步确立“向海则兴、背海则衰”的意识,同时积极推动发展海洋经济,构筑上海未来的战略新支点。

海上人工岛会不会影响河口生态环境?徐长乐解释,首先,长江口比较开阔,有较强的海洋生态自我调节功能;其次,岛上主要将集中“涉海高新技术产业”,对污染源、污染企业会严格把关。另外,在建海上人工岛和长江口“亚三角洲”体系的初步构想中,没有将“生态岛”崇明列入其中,也是为了生态环境的综合考虑。徐长乐说,只要筹划得当,完全可以做到经济持续发展、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