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综观2011年,地区经济工作全面推进,一些重要战线工作取得突破进展,各地区工作扎实推进,区域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专项领域工作新局面不断开创,各项基础性工作扎实进行,工作卓有成效。新的一年将认真总结新经验,准确把握新形势,明晰工作总体思路,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促进海洋事业全面发展,努力做好国土整治和流域治理工作,实施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快推进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全力抓好涉疆涉藏各项工作,加强计划编制和投资管理,持续推进工作长效机制建设。
为总结一年来地区经济的各项成就,部署2012年的各项工作,2011 年12月23日,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暨区域合作座谈会在广西南宁召开。这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事件。为此,本刊发表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的重要文章,以飨读者。
巩固成绩、把握机遇、扎实推进
开创区域经济工作新局面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 范恒山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线,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推动地区经济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作出了积极贡献。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2011年的经济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全面部署了2012年经济工作和发展改革任务。2011年地区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认真贯彻两个会议的精神,在总结一年工作及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工作思路,对2012年各项工作作出安排。
2011年地区经济工作全面推进
一、坚持重点地区突破带动,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体系
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部署,地区经济工作系统继续坚持高标准、高效率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良好起步。
一年来,根据国家整体部署,立足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和重点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研究制定了一批新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规划建设了一批经济区和特殊功能区,进一步完善了区域政策体系,优化了空间开发布局。
一是推动建设一批地位重要的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支持中原经济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国积累经验,花较大气力研究制定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围绕推动成渝地区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经过几年努力组织编制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立足于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组织编制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推动河北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环渤海地区辐射带动能力。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西建设的指导意见,研究编制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会同有关方面对推进首都经济圈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并按照国务院新要求,继续组织开展《京津冀地区区域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着力打造多个各具特色的功能区。依托浙江舟山群岛在区位条件、海洋资源、海洋产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研究设立了舟山群岛新区,这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围绕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要求,发挥连云港(601008,股吧)的独特优势,国家批准建立了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打造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的国家级试验平台。深圳前海是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的示范区,为加快推进前海建设,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前海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研究了支持前海发展的有关政策。围绕落实《横琴总体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了支持横琴开发的有关政策,明确在珠海横琴实行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并提出了财税、通关等一系列支持措施。积极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研究编制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并给予政策支持;为促进两岸合作交流搭建了新平台。积极会同有关方面推动广州南沙新区发展建设,经国务院同意,着手启动规划编制相关工作。
三是积极构建沿边开放的新平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了《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积极推动把云南打造成我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着力落实中央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精神,研究制定了《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把这两个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落实《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全面推进中朝、中俄务实合作,充分发挥珲春对外开放窗口作用,积极推动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
四是大力推动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积极推动条件较好地区优化发展的同时,把促进老少边穷等特殊地区跨越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经国务院印发实施,努力推进内蒙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提升经济结构。组织开展了黑龙江和内蒙古沿边开放开发带规划编制前期工作。研究提出了支持山东沂蒙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建议,经国务院同意,山东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积极研究福建、广东部分原中央苏区县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时参照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有关问题。
在研究制定区域政策的同时,继续抓好贯彻落实。在过去两年工作的基础上,2011年继续把抓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督促检查放在重要位置,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落实工作责任。会同有关方面研究制定区域规划和文件的部门分工方案,将所提出的主要任务、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逐项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2011年在国务院出台支持云南和内蒙古发展的文件后,我们积极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重大事项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制定了部门分工方案,经国务院同意印发实施。同时对成渝经济区规划等其他规划也制定了分工实施方案。二是完善实施机制。根据需要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或地方行政区层面建立协调机构,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特别是推动建立了国家支持云南建设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以及行业部门和重点城市间协调机制,切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就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协调机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形成建议上报中央。三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加大协调力度落实中央投资,支持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实施;加大四川阿坝、甘孜综合防治大骨节病、包虫病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卫生防治水平;推进云南独龙族整族帮扶和澜沧拉祜族、富宁山瑶群众聚集区综合扶贫开发试点,进一步加大对莽人克木人等深度贫困群体的帮扶力度,着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促进青海三江源地区农牧民转产转业,大力推进贵州农村危房改造;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积极参与推动毕节试验区建设。四是强化监督检查。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地区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在过去的基础上,2011年通过情况通报、专题研究、实地督查等方式,又重点对新疆、西藏、天津滨海、吉林长吉图等地区的规划和文件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二、立足推动可持续发展,不断开创专项领域工作新局面
一年来,立足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地区经济工作的持续性,积极拓展各专项领域工作广度与深度,一些重点工作又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宏观管理。继续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在严格钥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会同国土资源部对2011年计划指标进行了适当调整。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省级和重点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对各地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提出了改进建议。继续会同国土资源部推动国土规划编制工作,并就一些重大问题形成了初步思路。大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公共应急管理,会同有关方面研究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相关问题,参与组织起草了《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推动编制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协调解决地震短临预报有关重大项目资金支持问题。强化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会同国土资源部编制上报了全国找矿突破战略纲要,推动开展全国危机矿山找矿二期工程,联合举办了全国地质大调查成就展,加快审核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切实做好基础测绘工作,认真做好年度计划的编制、下达和监督实施工作,积极推进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编制。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针对部分地区在新区新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继续开展规范新区新城建设政策研究,组织起草了《关于规范新城新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即将上报国务院。
二是大力促进海洋事业发展。这几年,促进海洋事业发展一直放置在地区工作的重要位置,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前两年出台《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2011年抓紧编制《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这是我国比较系统的推进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统筹海洋事务的重要文件。积极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报请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并批准了三省的试点工作方案。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部署,组织力量编制《福建海峡西岸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与有关方面联合主办了“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指导并参与“中国•宁波首届海洋投资贸易洽谈会”。进一步完善围填海计划管理,会同国家海洋局联合制定《围填海计划管理办法》,建立了完善的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合理规范了围填海秩序;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有关要求,编制下达了《2011年全国围填海计划》。加强海洋资源管理和利用,有重点地推进国际海域开发、海岛利用保护、海水淡化产业、深远海资源环境调查等重大事项的研究和协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全国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
三是积极推进流域治理与发展。积极推动水资源保护,开展《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编制工作,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奠定基础;启动《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保护长三角地区这一极为宝贵的优质水源;继续做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全国城市饮用水卫生保障规划》。加强对重点水域污染防治工作的规划指导,与环境保拂部共同开展“十二五”淮河、海河、辽河、滇池、巢湖、三峡库区及上游、松花江、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制定《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及其实施考核办法,为促进流域治理与库区发展相协调,还专门编制了《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做好重点流域、海域治理协调工作,组织召开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全面组织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经过努力,太湖水质进一步好转,连续四年未出现大面积湖泛爆发;继续加强对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督促与落实,组织召开了渤海环境保护省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并就工作进展情况和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专题向国务院报告。加大对重点流域治理项目投资支持力度,2011年共下达中央投资计划78亿元,较上年增加12亿元,带动各项配套资金115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形成污水处理能力705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9027吨/日,管网8707公里,预计可削减化学需氧量(COD)54万吨/年。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为提高中央资金使用效率,促使项目尽快发挥治污效益,专门下发加强对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管理的文件,对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是认真做好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工作。2012年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是继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002年约堡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之后,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又一次首脑级峰会。根据国务院要求,牵头组建由28个部门参加的中方筹委会。组织编写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并制作一批宣传材料和影像资料,系统总结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做法和政策行动,以积极宣传我国在促进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成就,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为了解各国的立场和观点,会同外交部在北京举办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3个国际组织参加的高级别国际研讨会,就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向联合国提交了中国对大会的立场文件,积极对大会施加影响。同时,积极推动开展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经国务院审议通过,确立了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改善民生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体制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着力建立生态保护建设的长效机制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有利于青海藏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结合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通过政策指引、加大投入、强化督查等方式,指导地方探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新路子,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是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进一步强化规划指导,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要求,在系统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组织编制《全国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和《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积极争取增加投资计划,2011年下达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计划和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投资计划67.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5亿元;下达中央预算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投资计划25.36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l亿元。特别是加大了对宁夏、云南等特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投资计划和项目管理,通过举办专题会议加强业务人员能力建设,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进度季报制度,动态掌握建设项目进展和中央投资效果,对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督促有关方面加以协调解决。根据2011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抓紧开展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开发规划编制等重点工作。
六是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2011年会同有关部门共安排中央补助资金166亿元,用于支持改造危房265万户。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25亿元,支持改造近40万户。在2010年支持陆地边境县、西部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务院确定的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试点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全部县。特别是根据中央要求,全面启动了新疆农村安居工程,安排中央补助资金19.3亿元,支持建设28万户农村安居房,并出台了专项建设规划和实施意见。在做好投资计划管理的同时,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十二五”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规划编制工作。
七是稳步开展地理空间信息项目库建设。继续加强对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建设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期项目投入试运行,二期工程进入立项前期工作。启动了《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十二五”规划》和《关于促进省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制定工作。积极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数据空间耦合及共享服务》课题。
三、围绕提升层次与水平,扎实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业务的同时,注重把地区经济工作建立在牢固基础之上。一年来,立足突出系统性和长效性,扎实推进各项基础建设,进一步强化业务支撑。
一是大力提升地区经济监测预测水平。地区经济形势分析已成为研究制定区域政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为更加及时、深入地掌握区域经济运行动态,提高了监测预测频次,目前已形成按季度、半年和年度不同时期,分析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以及重点地区发展态势的工作模式。2011年还启动了对贫困地区发展、流域治理发展、县域经济形势等专项领域的分析监测,并特别对近年来国家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实施效果,以及国家战略支持的重点地区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密切跟踪和对比分析。同时,着力提高监测预测质量,进一步增强地区经济形势分析的针对性;及时就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苗头性、趋势性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关注。
[NextPage]
二是继续深入开展重大理论研究。采取公开征集和定向委托等方式,选择国内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就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编制重点地区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主体功能区等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形成了一批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指导和支持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工作,并以其为依托,通过多种形式,积极调动中部地区研究力量,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加快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我国特殊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新时期推进区域合作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任务研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研究》、《“十二五”时期促进中部崛起若干问题研究》、《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有关重大问题研究》等一批研究报告,为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开展了中国北方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规划、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布局和支持云南加快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等重大专项课题的研究。
三是积极加强工作信息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提升政务信息数量与质量,一年来累计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经济情况与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讯》等刊物上刊载政务信息百余篇。关于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抗震救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一批信息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进一步办好《地区经济工作》、《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简报》、《区域经济合作简报》,发挥信息交流平台作用,全年编发数量较上年大幅增加,情况通报的及时性、规范性进一步提高。继续推进外网建设,一年来外网信息发布量、点击率与综合排名等指标在全委始终保持领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进一步改进形式、充实内容,编制出版完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年鉴2010和2011卷;完成了2010年地区经济系统会成果汇编、司内发文汇编、地区经济工作汇编、每周工作动态汇编等资料的整理编印工作。通过实地调研、直接走访、专题座谈等方式,认真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向有关方面宣传地区经济工作,积极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努力为百姓生活排忧解难,全年共办结283件。
过去一年重要战线工作取得突破进展
地区工作覆盖面广,有很多工作由不同战线和部门承担,形成了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体系。发展改革部门和有关机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推动相关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新跨越。
一、适应国内外环境新变化,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工作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现,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年来,区域合作系统顺应潮流、抢抓机遇,推动区域合作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一是着力强化宏观指导。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工作,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合作活动。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地方的密切配合,多次派人参与指导地方政府联席会议、区域组织年会等合作活动,共同研究探索深化区域合作的新途径。组织召开了全国区域合作座谈会,并举办了第一次区域合作论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分析了当前区域合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了新时期促进区域合作工作的主要任务、实现路径和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合作系统的理论水平,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充分利用中国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协调小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等平台,积极指导沿边地区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建立多层次的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合作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
二是继续推动区域内一体化发展。以统筹协调跨区域重大项目为核心,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合共享。以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核心,大力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以处理好上下游关系、共同开展流域水资源保护、污染综合治理为重点,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体化。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加快推动重点地区一体化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跨省城市群的一体化进程,指导开展郑汴、西咸、长株潭、长吉、乌昌等省内重点地区一体化,支持探索广佛、沈抚、合淮同城化。
三是积极拓展区域间互动合作。按照《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制定了关于在中部地区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工作方案,批准设立了湖南湘南和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开展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关研究论证工作。与此同时,继续指导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创新产业转移承接机制和模式,支持推进江南、江北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推动省际自主开展合作探索,支持河北和内蒙古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在河北曹妃甸划定一定区域由内蒙古投资建设物流基地和临港工业园区等等。
四是大力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继续推动与东南亚国家合作,以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和东盟一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AMBDC)为平台,积极推动相关领域合作务实开展;参加GMS第十七次部长级会议和第四次领导人峰会筹备小组系列会议,积极协调参会对案并准备领导人峰会成果,牵头编制了《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国家报告》,并参加在缅甸举行的峰会;出席了在印尼举行的AMBDC第十三次部长级会议。积极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推动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贸易便利化进程取得进展,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参加CAREC第十次部长级会议,与会各国共同签署了CAREC未来十年合作框架,促进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深入开展图们江区域合作,推进长吉图地区在对外交通设施、产业合作、边境与腹地联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扎实开展中朝合作开发“一区两岛”。积极推进中欧区域政策对话机制不断深化,与欧盟共同举办了第六次中欧区域政策对话会,双方围绕区域政策的多层管理和法律框架、区域政策对特殊区域的支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二、扎实贯彻中央部署,全力推进对口支援工作
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对口支援工作是新时期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年来,积极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发挥牵头作用,进一步配强机构,以推动援疆、援藏等综合规划编制实施为抓手,以协调重大政策和重点事项为重点,以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为根本,推动对口支援和对口协作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切实加强总体指导。立足服务支援援受双方,依托中央有关工作机制,扎实做好政策制定和规则编制的指导。组织筹备并承办第二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和有关援藏会议,研究部署全年对口支援工作。按照有关要求,推动对口援藏、援青工作有序开展。指导编制各支援省市援疆、援藏综合规划,积极推进对口援青规划编制工作。会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积极推动编制《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
二是着力解决重大问题。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做好新疆未就业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赴对口支援省市培养计划组织实施工作,并联合印发通知,指导援受双方有序推进培养工作。按照援助任务与综合实力相匹配的原则,会同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研究调整福建、广东援藏结对关系。积极协调对口支援省市加大援青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国家机关援青工作任务。同时,积极协调和推动解决提高新疆农村安居工程和游牧民定居工程中央补助资金标准、加强新疆农村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就业通用语言培训、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以及合理衔接援疆规划和年度计划等重大问题。
三是不断完善工作制度。着手研究对口援藏援青项目管理有关制度。在会同有关部委赴疆实地调研基础上,针对援疆工作和援疆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加强项目管理等提出了意见,并纳入相关制度文件。制定《对口援疆统计工作制度》,编制工作简报和工作周报,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对口援疆工作特别是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三、紧紧围绕核心任务,大力推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围绕“三基地、一枢纽"建设,全面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促进中部地区跨越发展、全面崛起。
一是加大指导协调力度。组织召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总结了第一次会议以来的工作,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积极指导开展中部论坛、中部发展研究院论坛等高层研讨,研究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建议。加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分析,组织有关力量编写《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思路与政策研究》,重点关注中部地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动态情况,为科学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参考。会同有关方面编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五年发展报告》,全面总结和宣传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和实施成效。
二是完善支持政策体系。适应形势变化需要,研究完善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经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研究讨论并报国务院同意,着手研究制定新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文件。在深入研究中部地区发展现状、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基础上,经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中部六省和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已形成文件初稿。在积极推动中部地区“两个此照"等政策落实的同时,适当调整“两个比照"政策实施范围,增加补充新的政策内容,给予重点支持。
三是做好重点专项工作。推进落实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指导意见,协调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出台专门政策,目前,交通运输部、工商总局、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已经出台配套支持政策。落实好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协同推动实施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支持山西开展经济转型试点工作。
四是强化工作督促检查。继续大力推动《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贯彻落实,督促和配合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本部门本行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具体措施,从财政、金融、产业、投资等方面,加大对中部地区崛起的支持力度。组织有关机构,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访问等方式,对五年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工作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全面评估。研究制定了2011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2011年工作思路和具体任务。同时,加强规划实施检查和情况交流,督促有关省份编制省级落实规划实施意见。
2011年全国各地地区工作扎实推进
一年来,围绕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地区经济系统地方工作机构结合自身职能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区域战略
一年来,围绕贯彻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各地普遍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区域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并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专门力量,专司区域战略的贯彻实施。特别是一些地区成立了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浙江为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成立了省级的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海洋经济试点推进工作小组,并设立海洋经济工作办公室,沿海市县也成立了海洋经济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安徽成立了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并设置了江南、江北两个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管理机构;云南建立了高规格的建设向西南开放桥头堡领导小组,并批准成立职能健全、力量充实的工作办公室,省级相关部门和各州市也相应加强了机构建设;山东组建了专事机构,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湖北成立了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统筹推进有关国家战略的实施;江西建立了区域领导机构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等等。
二是进一步细化配套措施。围绕国家出台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各地都制定了细化落实思路和配套政策措施,一些地区还出台了专项决定、条例、方案和规划。如福建、吉林分别以省委决定形式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长吉图先导区建设,广东制定了《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保障条例》,深圳通过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四川制定了《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河北编制了贯彻落实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产业规划。
三是切实做好检查督促。各地采取不同方式督促国家战略各项任务落实,不少省市还创造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好做法。为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围绕“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的阶段奋斗目标,创造了召开现场工作会、实施年度评估考核、开展专项检查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督促方式;福建通过省委省政府联合制定任务分工方案、考核评估办法,组织开展宣讲活动,抓示范试点工程,使海西战略落到基层、深入人心、见到实效;江西通过开展专题检查、强化干部考核、探索建立绿色考核体系等方式,大力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二、创造性开展地区经济工作
一年来,各地还立足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
一是研究制定重点地区发展战略。各地紧紧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着力加强薄弱环节,促进区域内协调发展。为优化核心区域发展,宁夏编制了《宁夏沿黄经济带发展规划》,甘肃编制了《兰州一白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重庆编制了《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围绕培育区域新的增长点,湖北推动实施“两圈一带”战略,湖南大力支持湘南地区开发开放。为促进落后地区加快发展,江苏制定了促进苏北地区发展的政策文件,贵州编制了《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安徽编制了《皖北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是不断开拓地区工作新领域。各地立足自身特点,适应新形势,紧扣区域协调发展主线,在做好扶贫开发、流域治理、国土整治等重点工作的同时,还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和方式,积极拓展工作领域。吉林、山东、广西大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上海深化完善市域城镇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广东继续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山西积极开展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试点,努力实现地质灾害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双重效益;安徽结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开发区的建设管理。
三、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
一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区域合作力度,主动开展内引外联,健全互动合作机制,推动形成了区域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不断完善合作机制。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各地进一步加强合作机制建设,积极开展跨区域合作,共同促进经济社会优化发展。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确立了由党政领导参加的东北地区经济工作交流制度,并与内蒙古建立了东北四省区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机制,促进深化合作,实现全面振兴。中部六省进一步健全高层沟通协调机制,依托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中部论坛等,党政主要领导共同研讨合作发展重大战略,协调解决合作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