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山东省诸城市现有6座大中型水库、36条主要河流、311座拦河闸、1411座塘坝,地上蓄水总量常年保持在2亿方左右。近年来,诸城市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以生态养殖为切入点,围绕“优化生产结构、促进增产增效,打造渔业品牌”目标,通过结构调整、品牌塑造、质量监管、市场开拓、渔政执法等综合措施,实现渔业资源由分散粗放向集中集约转变。
现代渔业发展成效显著
扩空间,养殖水面保障有力。全市投资4.05亿元,对1座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107座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工程坚固美观、资源充足优质,蓄水能力增强,养殖面积扩大,为淡水渔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调结构,渔业功能转型升级。该市淘汰了网箱投饵养鱼集约化养殖方式,适度放养了河蟹、大银鱼、鲈鱼、丰产鲫等优良品种。减小了鲢、鳙、鲤、草等常规品种的养殖规模,扩大了罗非、罗氏沼虾、黄鳝、乌鳢、河蟹等名优品种的养殖规模,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改善区系组成,在保证水质的前提下,稳定产量,增加效益。
转方式,休闲渔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市投资2.2亿元,对潍河、涓河等11条70公里河道进行高标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秩序化治理,建成一批滨河公园,成为垂钓爱好者的首选场所,形成了渔业发展的新亮点。
塑品牌,渔业特色效益突出。郭家村水库建成潍坊市渔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006年以来,三里庄、青墩、石门、郭家村、吴家楼等5座中型水库,通过省级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鲢、鳙、鲤、鲫、草、大银鱼、河蟹等7种水产品,通过部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市无公害产地规模达到2万多亩,无公害产品年产量达到1100吨,约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10%。同时,三里庄、青墩、石门、郭家村等四座中型水库相继建成有机水产品示范园区。
拓市场,渔业附加值大幅提高。被誉为“旱地码头”的龙海水产城,立足扩容增量,不断进行扩建和完善,建成万吨冷库群,市场规模发展到300亩,冷储能力发展到10万吨,经营业户300多个,贸易网络拓展到印度、印尼、美国、挪威、俄罗斯、泰国等十几个国家,水产品种类200多个,年交易额近30亿元,年创利税3000多万元。
抓管理,渔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该市制定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开展了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实现了水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监管,大大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同时,水利、公安、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建立健全了渔业执法体系,加强了对水域生态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的管理力度,促进了水资源保护和渔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十二五”发展思路
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按照“自主创新、利用资源、养护资源、发展龙头、提升产业”的基本方针,坚持走渔业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坚持依法治渔,维护水产养殖者的合法权益;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手段,以开发生态、环保型产品为目标,以提高渔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核心,转变方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收入,开创全市渔业新辉煌。
到2015年,全市预计净水型增殖水3.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3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6.5亿元。按照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的要求,该市将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全市现代渔业“四大”重点产业体系。
健康安全的水产养殖业。该市将积极推行生态健康养殖、标准化养殖,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科学合理的现代水产增殖业。全市将充分利用渔业资源的再生性和可塑性,通过人工“增殖”,人工“放流”,加强三里庄水库、青墩水库、石门水库、郭家村水库、吴家楼水库、共青团水库以及潍河等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每年投放大银鱼人工受精卵2.5亿粒,鲢鳙草等鱼种1200万尾。
先进高附加值的水产加工业。充分利用和发挥诸城市淡水资源丰富、淡水养殖历史长、养殖人才汇聚等优势条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水产加工业。
特色鲜明的休闲渔业。全市将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拓展渔业功能,全面整合旅游资源,重点突出渔业风俗文化,建设2处大型休闲渔业娱乐场所。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