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呵护保障房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9:06:29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当今中国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伴随中国政府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举国上下乃至国际社会不断发出各种声音,有赞叹,有批评,有建议,有质疑。冷静分析和合理借鉴这些声音,中国政府和全社会对保障性住房更加重视,更加呵护。

有海外媒体曾发出这样两篇评论:一篇认为“资金缺口挑战保障性住房”,另一篇认为“建保障性住房以缓解人民的高 房价

之痛”是否能实现“是个问号”。去年中国超额完成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开工任务的事实表明,因为具备了坚定决心与巨大需求两个元素,推进保障房工作,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刚刚过去的“ 十二五 ”开局之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实际开工1043万套,基本建成432万套,提前超额完成了开工建设1000万套的任务。如何破解资金 土地

压力难题,成为打出这一漂亮仗的难点。

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指导意见,明确了土地供应财政投入企业融资信贷税费减免等支持政策。各地相继编制了土地供应计划,加强土地储备和供应工作。国土资源部

土地利用管理司副司长窦敬丽透露,2011,全国落实用地4.81万公顷,全面保障了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用地需求。

中央财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2007年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筹措72亿元增长到去年的1526亿元。同时,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市县财政也积极落实资金来源。

去年年底,在全国住房保障工作座谈会上,受国务院委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代表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2012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目标责任书,展示了中央的决心,增强了社会的信心。

广东省律师协会房地产 法律

委员会专家许奋飞提出:“若保障房建成后,出现大规模的质量问题,那会让百姓对政府失去信心。”而中央领导同志围绕保障房的讲话,对质量问题强调最多

从没有住房到拥有住房,低收入群众实现了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但如果保障房存在质量问题,群众又要“居者忧其屋”吗?

为防范新的“居者忧其屋”,各地想方设法,努力做到项目资金到位有效监管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合理确定项目预算,避免出现人为压低成本而影响质量的现象。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一查到底,公开曝光,严格追究,使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企业在市场没有存身之地。

各地推行项目法人对住房建设质量负永久责任,其他参建单位按照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负相应责任;推行参建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责任终身制;推广施工现场工程质量责任标牌,公示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负责人,并在建筑物明显位置设置永久性标牌,接受社会监督。

各地严把规划设计建材供应施工质量和竣工验收关。探索实行保障性住房建材和部件供应质量终身责任制。同时,国家把保障性住房的工程质量管理纳入对各地督察约谈和问责范围。

如今,当你走近任何一座新落成的保障房,在其显著位置都能看到一块永久质量保障标牌,你对中国保障房一定会有新认识。

在去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许智宏提出:“怎么样确保真正做到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正公平,来防止新的分配不公?”为防范“不公”,各地煞费苦心

确保公平分配是关系保障性安居工程成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对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也是重要考验。

为防范“不公”,国家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各地逐步建立并将继续完善申请审核轮候配租配售和公示等制度。不少地方建立了家庭住房和经济状况联动审核及信息共享机制。各地实行保障性住房分配政策分配程序分配房源分配对象分配过程分配结果投诉处理“七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回望去年中国防范保障房分配“不公”的努力,我们看到了低收入群众欣慰的笑脸,这些笑脸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褒奖。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