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隆重颁发2011年杰出科技成就奖

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5-05-20 19:06:55 

北京时间119日消息,2012118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隆重为2011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获奖集体颁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为获奖个人和集体颁发奖章和奖杯。

一、2011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的评审情况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面向“创新2020”及研究所“一三五”规划,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办院方针,激励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大力营造人才辈出的创新环境,经过严格评审,共奖励做出重大创新贡献的1名个人及9个集体,他们是:

序号 获奖研究个人或集体名称 所在单位

1 张润志 动物研究所

2 拓扑绝缘体研究集体 物理研究所

3 沙尘暴发生发展机理及监测预测和灾害评估研究集体大气物理研究所

4 甲醇制烯烃技术研究集体 大连化物究所

5 神经发育与可塑性研究集体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

6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团队 高能物理研究所

7 上海光源团队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8 专用研究集体 电子所

9 专用研究集体 西安光机所

10 专用研究集体 光电研究所

这些获奖集体敢于创新、无私奉献、团结合作,在近5年以来为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当中,有的在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重大科学发现,有的为我国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或高技术产业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的为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1年全院推荐并提交4个专业评审组初评的候选个人或集体43(6名个人,37个集体)。经过4个专业评审组初评,共有17个候选个人和集体提交本届评审委员会评审。

2011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及院长办公会议批准,决定授予1名个人及9个集体2011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二、2011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获奖个人和集体科技贡献

1. 张润志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张润志与张广学院士共同提出植物应当并且可以作为生物防治因素加以利用的“相生植保”害虫防治思路,发展和丰富了植物保护理论;主持创制利用棉田边缘苜蓿带作为害虫天敌自然繁殖库控制棉蚜的生态治理模式,大幅度减少了农药污染;研究并参与实施了入侵害虫马铃薯甲虫综合控制技术,为保护全国马铃薯等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他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发表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等新物种120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均为第一完成人);建议并参与制定《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等国家规划;发表论文230(其中SCI收录30),出版专著、译著等10部;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各1项。

2. 拓扑绝缘体研究集体

研究集体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该研究集体通过计算、理论、实验的紧密结合,在拓扑绝缘体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创新:(1)发现了Bi2Te3Bi2Se3系列拓扑绝缘体材料,使得广泛的实验研究成为可能,这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标准拓扑绝缘体材料;(2)突破单晶制备的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制备出了原子级平整的Bi2Se3Bi2Te3单晶绝缘薄膜;(3)实验验证了拓扑绝缘体所特有的拓扑物性;(4)发现了拓扑绝缘体Bi2Te3在压力下的超导态;(5)提出了磁性拓扑绝缘体中的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具有电荷共轭—时间反演不变性的拓扑绝缘体等新概念。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方 忠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领导并组织实施了主要研究工作。预言了Bi2Se3Bi2Te3系列拓扑绝缘体材料,提出了磁性拓扑绝缘体中的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

戴 希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主要的研究工作。预言了Bi2Se3Bi2Te3系列拓扑绝缘体材料,提出了磁性拓扑绝缘体中的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

吴克辉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通过MBE制备出了高质量的Bi2Se3Bi2Te3单晶薄膜。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及工作单位:

马旭村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何 珂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李永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吕 力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靳常青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孙力玲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孙庆丰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谢心澄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姚裕贵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张海军 斯坦福大学

3. 沙尘暴发生发展机理及监测预测和灾害评估研究集体

研究集体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研究集体由中国科学院与中国气象局专家共同组成,针对沙尘暴发生发展机制和规律,作了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涵盖了监测方法、机理研究、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灾害评估及沙尘洲际传输和气候效应等方面。在起沙扬尘机理、边界层和阵风等方面有重要发现和理论创新;研制和建立了集地基遥感监测、大气动力学和风沙动力学、数值预报和模拟及地理信息系统于一体的中国沙尘暴监测、预测预警和灾害评估集成业务系统,在相关关键理论和技术以及系统集成上有重大创新;该集成系统在国家级业务单位得到广泛应用,对推动沙尘暴监测预测和气象防灾、减灾的科技进步产生了巨大作用,形成了广泛和深远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者及主要科技贡献:

曾庆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负责总体框架设计,指导该业务系统的研究、建成、应用和推广;在各主要方面都做出创新贡献。

赵思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研究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核心专家,特别是深入研究和组织了沙尘天气集成数值预报系统的建立和业务应用。

王自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贡献:组织实施核心专家,特别是建立我国沙尘资料同化和集合预报的理论和方法,自主研制了全球输送和区域空气质量预告模式。

研究集体主要完成者和工作单位:

林朝晖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孙建华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胡 非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朱 江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赵翼俊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程雪玲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陈 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罗卫东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彭公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张时煌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董超华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矫梅燕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张 鹏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杨忠东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方宗义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胡秀清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赵琳娜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4. 甲醇制烯烃技术研究集体

研究集体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集体主要科技贡献:烯烃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传统生产技术强烈地依赖于石油资源。甲醇制烯烃是实现煤或天然气资源生产烯烃的关键技术环节。20066月完成了世界首次万吨级甲醇制烯烃技术(工艺名称:DMTO)工业性试验,20105月完成新一代技术(DMTO-II)工业性试验。20108月,采用DMTO技术的世界首套神华包头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生产装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20111月正式进入商业化运营。DMTO工业化进程、装置规模、技术指标等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代油制烯烃技术迈向产业化”被评为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完成了多套工业化装置建设的技术实施许可。对于促进我国甲醇制烯烃新兴战略产业的快速形成及煤代油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