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确定新蓝图 向着宜居幸福跨越发展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青岛确定了“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美好蓝图。宜居幸福,成为青岛市发展的新目标。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认为:“宜居幸福,就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持续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着力打造生活舒适便捷、生态景观怡人、公共安全良好的环境,让城市更加宜居;着力增进社会和谐与人民福祉,让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文明程度,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着力增强对国际要素的聚集、服务和辐射能力,将城市不断做优、做强、做大、做美,努力使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安居乐业中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顺应市民新期待
消费代替投资驱动经济增长
2011年,青岛经济总量达到6615.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6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1万美元。从数据看,青岛总体上已达到了全面小康的指标要求,特别是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是发展经济学中公认的从发展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志线。
宜居幸福的提出,及时而准确地回答了青岛城市走向的紧迫问题,切中了青岛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肯綮——从经济增长角度看:经过百年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先后被列为国家东部沿海十四个首批开放城市之一、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各种生产要素高度聚集,国家赋予城市的责任和使命自不待言;而在山东,青岛更是重任在肩:从1992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就把青岛定位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去年,国务院又明确赋予青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地位。
人均生产总值过万美元,是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变的关键节点。这一阶段,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渐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模式转变成为迫切课题,经济发展能否真正转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稳定增长阶段事关成败。而宜居幸福,确立了青岛今后发展必然要遵循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内在要求,牵住了青岛市科学发展的牛鼻子。
更重要的是,宜居幸福标志青岛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在以往发展进程中,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青岛也是遵循着先建设,后生活;先生产,后生活;重积累,轻生活的发展思路。这在一定发展阶段也许不失其合理性,但随着多年积累,回到“发展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幸福生活”的思维原点已是必然。
结合青岛实际,这种回归可谓恰合其时:按世界银行标准,人均GDP过万美元,即标志着进入中高收入经济社会。此时的经济增长,将进入以消费驱动代替投资驱动的关键时期,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和福祉就成为发展前提。从这个角度观察,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发达城市的生活质量、拥有相应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既顺应了800多万青岛市民的新期待和新需求,也顺应了城市当前发展的客观要求。
再造一个新青岛
加快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围绕宜居幸福的新目标,青岛市明确提出,力争5年在经济规模上再造一个新青岛。而蓝色跨越,正是对青岛新一轮大发展的生动概括。
对蓝色跨越,青岛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新起这样表述:“就是把蓝色引领作为主导战略,通过蓝色经济区建设彰显城市特色,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加快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在蓝色跨越总体布局中,西海岸经济新区与蓝色硅谷为两大支撑点:西海岸经济新区位于胶州湾西侧,包含黄岛区、胶南市全域,规划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今后,青岛将在这一山东半岛国家级园区数量最多、功能最全和政策最集中的区域,统筹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并在发展方向上向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看齐,建设国家级经济新区;基于国内首屈一指的海洋教育、海洋科研优势的蓝色硅谷,由即墨市鳌山卫、温泉两镇组成的蓝色硅谷核心区,由核心区向南、沿滨海大道延伸约50公里的海洋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以及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所组成,“一区一带一园”的建设,将高度聚合青岛在海洋人才、科技、产业、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发展成为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当前,这两大支撑点正在青岛东西两翼衔枚疾进。
走向深蓝、走向高端的蓝色跨越,本身就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为此,青岛提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的目标。作为支撑未来青岛发展的先导性产业,青岛初步确定了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六大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与海洋产业的紧密结合,将形成青岛独特的、具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在青岛的产业升级中,服务业无疑是主战场:人均生产总值过万美元后的产业特点,本身就要求服务业要占主导地位。而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多、拉动消费能力强、增加地方税收比重高的产业特点,也决定了其在宜居幸福城市建设中担负着“舍我其谁”的重任。目前,青岛服务业的大跨越已初现端倪:去年,全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对于以制造业闻名全国的青岛实属不易。前不久,青岛市委、市政府又明确提出,今后服务业每年要增长两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青岛在五六年时间里,服务业的GDP占比将突破60%,从而最终形成与发达城市相匹配的城市产业结构。
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青岛首次提出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全新空间战略格局:在胶州湾的东部、西部和北部,规划建设三大主城区,以此形成大青岛的中心区域;以大青岛中心区域作为辐射,规划建设周边的四到五个次中心城区;在广袤的郊区,规划设计建设好若干个高水平的重点小城镇,形成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小城镇组团式、生态化的发展空间格局,以有效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严重超负荷以及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将“宜居”的要求落到实处。
更高的民生期许 民生投入五年超财政支出60%
人均生产总值过万美元的发展程度,使青岛初步具备了步入“全民福利”时代的基本条件:按相关标准,一般以公共福利支出是否占到财政支出的50%以上作为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入高福利社会的标尺,而去年,青岛市级财政的民生投入已超过财政总支出的50%。与宜居幸福发展目标相适应,青岛又向800多万市民作出了未来5年这一指标超过60%的庄严承诺,青岛向着高福利的普惠社会全力进发。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全面部署。对此,青岛有着更高的自我期许:作为东部沿海城市,实现率先科学发展,理应在改善民生方面有更高标准。基于这一考量,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青岛提出了“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更高要求——
学有优教。要让城乡孩子、本市外地的孩子,都在青岛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今年,市政府将以空前力度,投资建设180万平方米适合寄宿的高水平高中和一批幼儿园;投入近亿元,对全市所有的公办幼儿园以及普惠制的民办幼儿园进行财政直接补助;同时还要投入近一亿元,对校车特别是600多辆农村校车实施补助。
病有良医。在提高城乡总体医疗保障覆盖面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市、区(市)、乡镇、社区各级医疗机构水平,让老百姓能看上病,能看得起病,更重要的要看好病。
老有颐养。对于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青岛,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为广大老年朋友提供更多的老年消费产品。今年,青岛将对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贴1.2万元,在五市三区各建设不低于800张床位的敬老院。
住有宜居。今年将建设28160套保障性住房,较去年增加5700套,未来五年,保障性住房提供比例将突破20%。
青岛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在令人振奋的数据下面,还掩盖着不平衡。拿最明显的城乡差距来说,去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高达2.3:1;城乡的社保水平相差一倍;资源的配置同样差距明显,占全市面积87%的广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却只占到了50%。对此,青岛市委明确提出,今后,一方面要调整企业收入的比重、政府收入的比重过快过大的问题,逐步改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长过慢、比重偏低的现状。针对城乡差距,将加大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变革等方面的统筹,在青岛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