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撰文、摄影 信息时报特派日本记者 李楠楠 陈声 何剑辉 项仙娥 实习生 韩潇
一年后,轿车为何还在屋顶上?
疑问:去年3·11地震后,一辆私家车在海啸中被冲上了日本宫城南三陆町志津川警察宿舍楼顶。今年2月20日,记者故地重访,这辆私家车仍然停在楼顶上,无人理。其实,震后一周年回访,记者发现,在宫城、福岛、岩手等重灾区,不少房子废墟仍未清理,灾后重建进程缓慢,并没有想象中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
答案:去年3·11震后4个月,日本才编纂出灾后重建准则,重建机构更是到今年2月10日才正式成立。其次,日本土地私有制也是导致重建缓慢的原因,平原土地多数掌握在私人手中,政府掌握的土地多为山林地带,政府很难找到地方建灾民安置房,而且政府又无强大的财力从私人手中购买土地。
再次,日本是典型的区域独立自治,政府财政较为紧张,灾区重建费用需通过地域议会,但涉及到各方利益往往无法迅速拨付大批款项,地震后日本预算4万亿日元作为灾后重建经费,但也是直到两个月后才列入政策条款。
至于轿车一年后为何还在屋顶上,当地人说,轿车是私人财物,在没有得到主人的允许下他们暂时不会擅自搬动。
点评:与汶川地震相比,日本地震灾区重建并未显现出迅速、高效。采访过程发现,日本灾民并不是极度依赖政府,多是自主重建。在房屋重建选址问题上,灾区也享有充分自主权,灾民们觉得自己选址是恢复家园的最佳方法,重建虽然缓慢,但却利于保护原有生活文化习惯。
为何有人愿意留守“鬼城”?
疑问: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核电站内800多名工人大部分撤离。日本政府第一时间将方圆
答案:一些人去“鬼城”当临时工也是迫于生计。福岛汤本的当地人告诉记者,震后很多人失去家园,年轻人背井离乡,孤寡老人生活艰难,便冒险进入“鬼城”工作,主要从事一些垃圾清理或常规杂务,每天报酬最高可达到1万日元,这对于灾后没有收入又急需钱的人来说很有吸引力。据介绍,冒险进入“鬼城”赚钱的多是老人,在他们看来,老年生活无所依比辐射更加恐怖。
另外,“50死士”也集中反映出日本传统文化精神。正如“50死士”其中一人所说:“核电站接下来的命运就看我们了,这是我们的使命。”
点评:将巨大危险留给极少数人承担,从人道主义上将很难评说是否恰当,但是的确是这些人避免了一次危机的出现。尽管现在福岛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已经能够操纵机器人实现简单的远程作业,但这次危机对于正在建设核电站的国家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为何此次对核能极度恐惧?
疑问:今年2月11日地震一周年前夕,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等人发起的“再见核电站、1000万人联署活动”在东京涩谷区代代木公园集会,聚集超过万名游行参与者。作为曾严重依赖核能的国家,为何此次如此坚决反对核应用?
答案:日本媒体人中田胜美表示,此次事件是日本人对原子能利用态度的分界点,如果说以前还有不少人因为国家拥有强大的核能而沾沾自喜,现在则是他们感到后悔的时候。
很多采访对象都表示,作为唯一一个受到原子弹袭击的国家,日本人对于核有天生恐惧感。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日本国54座核电站几乎都被看做随时会爆炸的54个炸弹。
“如果连呼吸都有危险,还有哪里是安全的呢?”日本人
点评:虽然此次核泄漏是因天灾导致,但震后日本国民对核利用的反思达到历史最高峰,反核的声音也异常强烈,在很多日本人看来,潜伏在身边的原子能,不知道何时又会重新肆虐。
日本反核风潮,也引发一些正在大力发展核能国家的反思。欧盟在3·11地震事发后数天就召开紧急会议,对欧盟境内以及邻国的核电站进行压力测试,看是否能应对突发的地震、洪水、海啸、恐怖袭击或电力供应故障等紧急情况。
地震频发,东京人为何不走佬?
疑问:有研究机构表示,未来4年内,日本还会遭遇7级以上的大地震。闻听此消息,虽然有人心慌慌,但大多数日本人似乎早已习以为常,并不担心地震来袭?
答案:1981年日本颁布的《建筑基准法》规定——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因此东京人十分确信他们的房子不会倒于可能发生的7级大地震。再加上他们从小接受的地震教育、防灾训练和平日都会准备好的震后物资,他们很有信心地震本身不会给东京人带来直接的人身伤害。
点评:采访中,记者遇到的东京人和华人留学生对日本房子不会倒于地震的“绝对自信”,记者很吃惊。问他们为何如此自信,他们都拿出《建筑基准法》来说事。看来,他们相信的不仅是房屋质量,更重要的是相信法律。
事实上,日本发生的无数次地震中,豆腐渣工程基本不可见,直接死于地震的人数少之又少,哪怕是311这样的9级大地震,直接死于地震的人数也仅为几十人。
而从娃娃抓起的地震教育,也让东京人相信自己能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最正确的防护方式。日本设有专门的防灾法案,在对震前的预防、震中的防护、震后的救援方面都有严格而细致的规定。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会普及地震相关知识和简单自救措施,居民区定期会举行一次防灾演练。加上日本本身经常发生地震,“演练”机会很多,致使日本人的防灾经验都很丰富。
为何唯独学校没倒塌?
疑问:在日本的屡次地震中都鲜有师生因校舍倒塌而大规模伤亡的消息,日本的学校真有那么坚固吗?
答案:在东京一所小学采访期间,记者了解到,为了应对随时可能来袭的地震,学校不仅准备了可以获得清洁水源的水井,还在仓库中储存了足够每个学生以及部分附近居民避难用的毛毯、睡袋和干粮。
在地震多发的日本,每栋建筑物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震标准才可以开工建设。而学校校舍的抗震更是其重中之重。在日本,学校不仅是孩子们上学的地方,更是地震避难所,学校的操场和体育馆往往成为震后附近灾民们避难的场所。日本中小学在大地震中的伤亡率之所以很低,当然主要归因于他们的校舍具有较好的耐震性能。
按照《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日本各地政府有义务对所有校舍的耐震性能进行检测,并予以公示。凡未到达耐震标准的校舍,根据其轻重缓急分批进行加固或改建。据现行法律规定,日本国库等负责校舍达标加固或改建的86.7%的费用,地方政府负责其中的13.3%的费用。2010年日本国库拨款1086亿日元用于全国2100栋左右校舍的耐震改造工程,日本计划在未来5年内使日本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校舍都能到达前述的耐震标准。
点评:1995年阪神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校舍补强计划”,对全国中小学校进行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级)的学校立即进行巩固性施工。
检查中发现,私立学校教学楼的抗震强度几乎都超过了政府规定的抗震基准,而公立学校有一半没有达标。原因是,公立学校是由地方政府出钱、文部省适当补贴而建。
2008年,日本文部省发布调查报告称,日本有超过4万栋公立小学及初中的校舍抗震强度不足,占总数的34.8%。为此,日本政府决定动用国家款项,加大公立学校校舍的抗震工程。
校舍的安全代表着社会的良心。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应该用坚固的校舍来保护孩子最起码的生命权。
从宫城县志津川町到福岛县IWAKI市、广野町,海啸冲击后留下的大片废墟显得异样的苍凉,核辐射恐惧下留下的空城静得让人窒息。
这些太平洋边上阳光灿烂的小城,尽管现在仍满目疮痍,一片荒凉。但平静的气氛下,已透露着重生的希望。
静の志津川
宫城县南三陆町志津川町曾是一个美丽的渔港小城,章鱼是他们出名的水产品,当地的老人也把章鱼作为吉祥的标志。潜水也曾是志津川港一个旅游项目,吸引着众多游客。
73岁的高桥登美子告诉记者,她的家原本有一个美丽的花园,赋闲在家的她每天就以照顾这些花草为乐。而花园背后的小土坡,也曾是野花遍地,十分美丽。
看着眼前静静的大海,静静站在废墟前的海鸥,静静停留在废墟钢筋上的麻雀,这里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海啸已经离去,这个美丽的渔港已恢复到以往的静谧。
静のIWAKI
福岛县IWAKI市曾被称为磐城,后来因为城市合并,才改称为IWAKI。这个城市正如IWAKI这个名字一般可爱,这里的薄矶、丰间等地有着著名的细沙海滩,汤本是历史悠久的温泉胜地,小名滨港可以品尝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美味的海鲜。
然而,最让人恐惧的是核辐射的影响,IWAKI市中心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仅只有
如今那些恐惧的日子已经过去了,IWA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