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加快转型稳增长 创造更多绿色GDP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19:14:00 

梯次发展浪潮拍岸而来

●张庆黎代表(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任何一个省份的发展,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龙头带动,河北省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沿海的带动

举全省之力打造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两大增长极,使之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高地和龙头,成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撑。这是河北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调结构、转方式,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重大战略举措。

任何一个省份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龙头带动,河北省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沿海的龙头带动作用。河北环绕京津,地处沿渤海核心地带,拥有487公里海岸线,具有打造沿海经济增长极的独特优势。全世界的临港产业占到全球GDP67%,全国将近一半的GDP集中在沿海200公里以内的62个城市。全国梯次发展的浪潮从珠三角、长三角向渤海湾拍岸而来。在这个大背景下,河北沿海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为河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次,河北沿海开发建设已进入大发展、快发展的阶段,曹妃甸正在由名不见经传的一片不毛之地变为黄金宝地,由一个不起眼的狭小滩涂变为环渤海地区的耀眼明珠,具备了打造全省新增长极的良好基础。

河北建设沿海增长极,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在外部,与同处渤海湾的天津滨海新区、辽宁“五点一线”地区,甚至与过去号称山东“北大荒(9.74,-0.05,-0.51%)”的黄河三角洲相比,河北沿海地区是一片“塌陷地”;在内部,两个新区存在着管理体制、资金投入、设施配套、产业聚集方面的突出问题。

如何把沿海塌陷地打造成沿海隆起带?我们认为,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必须将循环经济作为立区之本,坚持走以循环经济为主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不仅要在聚集发展上有大手笔、大作为、大贡献,形成强大的带动力、影响力、辐射力,为扩大全省经济总量做贡献,而且要充分依托沿海地区的广阔空间,使河北的生产力要素加速向沿海集中,为调整全省过重的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闯路子,真正承担起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的重大使命。

举全省之力打造沿海增长极,就是集中全省各级各部门的精力,出台最大限度的激励政策,尽快理顺新区发展体制、破除新区发展障碍,尽快引导和支持生产要素向沿海转移,尽快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沿海聚集,以优异成绩向燕赵儿女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本报记者 王方杰整理

创造更多的绿色GDP

●袁纯清代表(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要更新观念、打破定势、勇闯新路,凡是符合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转型发展的领域,都应敢于试、善于试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山西转型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一是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GDP进入万亿元俱乐部,财政总收入达到2260亿元。二是发展基础发生新改观,经过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山西结束小煤窑时代,煤炭产业素质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三是多元发展、转型发展呈现新态势,非煤产业投资增长40%,新兴产业投资增长57%,非国有投资增长50%。特别是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山西迎来全面转型、全面改革、全面开放的新阶段。

转型的实践在深入,我们对资源型地区发展道路的认识也在深化。山西省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和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五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两件大事”,明确了山西走科学发展之路的目标和途径。我们要在转型中实现跨越,在跨越中推进转型。一是强基增后劲。依托山西资源优势和基础产业,把循环经济作为基本路径,推动传统产业集约、清洁、安全、高效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以煤兴产、以煤兴业,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二是多元增活力。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转型。全力打造园区发展新高地,形成大企业领军、产业链延伸、群体式崛起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民生增福祉。坚持强省与富民的统一,发展产业与促进消费的统一,改善民生与促进和谐的统一,更加注重通过加大投入和制度安排解决民生问题,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生态增绿色。把节能减排、生态建设不仅作为发展工程,还要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设生态省为目标,坚持“绿色、低碳、洁净、健康”发展的理念,创造更多的绿色GDP,使山西形象增添更多的绿色。

山西被国家确定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平台。我们要更新观念、打破定势、勇闯新路,大胆先行先试。凡是符合主题主线、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转型发展的领域,都应敢于试、善于试。以“一市两县”、“一市两园”、“一县一企”作为先行先试的载体,寻求板块突破。加快60万吨焦炉煤气制烯烃项目、太榆科技创新城、五台山景区提升工程等重大标杆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有利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我们坚信,山西曾长期为国家提供了重要能源支撑,也一定能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上探索科学发展新路。

[NextPage]

本报记者 刘亮明 冀 业整理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探新路

●刘奇葆代表(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让群众不仅在推进“两化”的结果中充分受益,而且在推进“两化”的过程中及时受益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中央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强调发展实体经济。四川顺应和把握这一发展趋势,突出主题主线,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拓展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走出具有西部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工业化城镇化,是走向现代化必须经历的历史进程。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要突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地位,更加重视自主创新,积极承接重大产业转移,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的工业化路子。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充分挖掘最雄厚的内需潜力。

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是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客观需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要把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作为整体来推动,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要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新农村发展规划和重大交通规划等相互衔接,协调和处理好产业与城市的空间关系。要围绕工业发展需求提升优化完善城镇功能,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优化空间布局,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张。要把产业园区作为“两化”互动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根据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布局城市新区,通过城市新区建设服务产业园区发展。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要在“两化”互动中统筹做好农业现代化工作。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把城市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一个县域范围内把城镇和农村作为整体来规划,科学确定县城、乡镇和新农村的空间布局。

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一项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切忌不讲条件地盲目发展工业和扩大城市规模。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工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要尽可能向丘陵和山地延展,尽量减少对平原特别是耕地的占用。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让群众不仅在推进“两化”的结果中充分受益,而且在推进“两化”的过程中及时受益。新区建设、旧城改造要依法依规安置好群众,不但要解决住房、社保,还要考虑长远生计,增加稳定收入来源,实现和谐发展。

转型跨越要有制度保障

●王三运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坚持把推进改革开放与增强发展动力有机结合、把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有机结合,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新路

甘肃作为内陆边远的欠发达省份,科学发展的路怎么走?这是亟须我们回答的实践课题,也是我们重大的政治责任。我们认为甘肃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最大机遇是政策叠加,最大希望是开发开放,最大责任是富民安民。据此,我们提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目标来推进,尤其要把转型跨越作为解决诸多矛盾问题的根本举措,作为加快甘肃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转型跨越,就是针对甘肃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和体制机制性矛盾,坚持把推进改革开放与增强发展动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新路;就是立足基础条件和发展相对滞后的基本省情,谋划超常规的思路,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如何实现转型跨越呢?主要通过“三大突破”去谋求大转型大跨越。一是在加快开发开放上有大突破,紧紧依靠外力拉动助推转型跨越。开展大招商、招大商,积极承接国外和东部产业转移,努力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通道。二是在优化产业结构上有大突破,紧紧依靠产业带动支撑转型跨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倾力打造富民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是在实施区域战略上有大突破,紧紧依靠多极联动推进转型跨越。加快兰白(兰州、白银)都市圈发展,培育打造兰白核心经济区增长极;加快河西经济区发展,培育打造“西翼”经济增长极;加快平庆经济区发展,推进陇东南四市整体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培育打造“东翼”经济增长极,使之同频共振、合力推进。

为了确保转型跨越,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强化保障。一是强化体制机制保障,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干部人事、国有资产监管、农村综合改革,让各类要素充分流动,使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二是强化科技保障,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及其服务体系和成果交易平台建设。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为各类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使甘肃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创新创造的沃土、舒心生活的乐土。四是强化作风保障,以深入开展省市县乡四级机关“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有效载体,着力转变作风,使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真正做到盯住目标、咬定不放、一抓到底、抓实见效。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