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自
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中心城市之一,滨州近年来发掘运用自身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形成科技支撑,培养吸引各类人才,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坚持走高效生态之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事实上,刚刚过去的2011年,滨州市抢抓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个《规划》实施重大历史机遇,按照“123456”总体发展布局,强力推进工作落实,“两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去年九、十月份,在省里组织的两次“两区”建设督导检查中,带队领导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仁元,省发改委副厅级检查员高洪英分别对滨州市的工作开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鲁中晨报全媒体记者 齐国利 陆继国 通讯员 籍江涛 张新全
规划先行 “两区”建设蓝图更加完善
规划先行“两区”建设蓝图更加完善。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后,与国家《规划》相衔接,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滨州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家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内的北海经济开发区、无棣县、沾化县总体规划及联动区五个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均已编制完成。黄三角建设深入人心, “123456”总体发展布局全面实施。认真落实未利用地开发政策,组织编制《滨州市未利用地重点开发区域总体规划》,注册成立了黄河三角洲(滨州)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作为融资、运营平台,全面启动一期12.5万亩土地开发项目。
坚持生态优先。结合滨州实际,以“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为统领,大力实施沿海防护林带建设、荒山植被修复等十大工程和海洋资源修复项目。大批虾蟹苗种成功放流,遍及城乡的林网、水网初具规模,湿地自然生态系统逐步修复。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打造“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1座,日处理能力达51.5万立方米。19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其中3个镇获得“全国生态乡镇”称号。去年我市代表省里参加海河迎查,获得全国十大重点流域第一和海河流域第一“双第一”的好成绩。
突出港口和北海新区的龙头作用
把北部沿海开发作为“两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突出港口和北海新区的龙头作用,在领导力度、政策扶持、项目安置上向北部沿海倾斜。按照“一轴、两带、多中心”总体规划,实现“港区联动、港园联动”发展,全力打造“百里沿海经济隆起带”。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为做大做强海上交通、发展临港经济奠定基础。加快未利用地开发步伐,年内全面完成12.5万亩起步区建设。继续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推介20个境内外重要展会,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及大型跨国公司合作。加大资本市场融资力度,全年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额突破100亿元。
同时,深化合作交流。第二届黄三角经洽会期间,我市签约项目和购销合同69个,签约金额达904.6亿元。滨州市委、市政府组织分别赴香港、北京等地进行招商推介,取得丰硕成果。
紧抓黄蓝叠加机遇 推进和谐发展
滨州将着力打造好“黄河三角洲中心名城”这张名片,在生态上,会突出中心城市地位,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基础设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经济上,要改造传统产业结构,进行兼并重组,重塑自身价值。
为此,滨州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把“高效生态”作为工作中心,形成“一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布局,并以“四大产业基地”推动产业的整体升级。同时,滨州将举全市之力建设2×3万吨码头,着力解决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面对未来发展,滨州将用5年左右时间,争取在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值等六个方面实现“六个翻番”,达到教育、卫生、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设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稳定的美丽、幸福、和谐的新滨州。
强化基础支撑 推进园区建设
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强化“两区”建设的基础支撑。滨州港累计完成投资30多亿元,建成11公里引堤续建工程和6公里防波堤一期工程,码头装卸设备完成整机建造;2×3万吨级码头及附属工程达到靠泊条件。滨德高速公路主体完工。德龙烟铁路在我市境内的路基、桥涵、轨道等工程全面铺开。
同时,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开局良好。北海经济开发区起步区九横十二纵道路和桥梁基本完成,水电气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快速推进。临港产业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十大”专业园区加快建设。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顺利推进。黄河三角洲国家级现代畜牧业园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黄河三角洲(滨州)75万亩水产健康养殖园区核心区建设已完成投资1.3亿余元。沿海健康养殖、绿洲现代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初具规模,临港物流、孙子文化旅游、黄河岛休闲旅游等服务业园区正在加快建设。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