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海洋局 于广琳
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海洋文化占有重要的位置。华夏民族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海洋军事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军事文化。但总体上分析,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历史上对海洋军事文化重视不够、维护海洋权益屡受挫折的历史教训也极为深刻。
一、历史上对海洋价值的认识呈两极化分布,且总体认识不够正确
作为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内陆与沿海民众对海洋价值的认识呈现出两极化的分布。由于中国除近代以来,大多强敌均来自西北陆地,使内陆国民对陆地价值的认识居于主导地位,重陆轻海的观念即由此产生。即使沿海民众对于海洋价值有较高的认识,也不能改变这种现实。同时,在对海洋的认识中,局限于渔盐通商之利。随着明代以来倭寇的骚扰和西方列强的入侵,海防意识虽有所增强,但对于扩展海洋利益、开发海洋资源、加强海洋防卫仍然认识不够,存在海洋军事力量建设方向错位、力度不够的问题。
二、历史上军事领导层海洋意识淡薄,海洋权益维护难以得到落实
军事领导层海洋意识的淡薄,与民众对海洋价值的认识不足相叠加,成为海洋军事力量建设、海洋军事文化发展的巨大桎梏。即使国家关于维护海洋权益的战略决策出台之后,也往往由于军事领导的海洋意识淡薄而执行不力,晚清北洋舰队的建设过程及后来的悲剧就证明了这一点。
三、海洋军事地理环境先天不足以及对其研究不够,海洋权益维护缺乏理论指导性
海洋地理环境,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依托。中国海洋地理的特点是属于边缘海,海区属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缺乏直接进出大洋的通道;岛屿分布不均,大岛主要分布在近海,缺乏远海作战与远洋防卫的战略依托。因此,特别需要搞好对海洋军事地理环境的研究,扬长避短,为海洋权益维护提供理论指导。然而,由于中国历代强敌多来自西北,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多侧重于陆地,从《孙子兵法》的“九地篇”,到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基本构筑了完备的陆地军事地理学,有力地指导了内陆战争以及对西北强敌的作战,但对海洋军事地理环境的研究存在很多空白。
四、历史上对海洋军事力量建设重视不够,海洋权益维护面临现实困难
由于历代强敌多来自西北,海洋军事力量的建设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在三国、南北朝时期水军力量比较强盛的时代,也多是江师而非海师,担负的主要任务是防卫江河而非维护海权。当今时代,随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权益也在不断地扩展,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维护海洋权益的准军事部队以及海洋执法力量,形成了层次完备、分工合作、紧密协调的海洋军事体制,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海洋权益。
五、古代海洋科技发达,近代海洋科研落后,海洋军事装备相对滞后,海洋权益维护缺乏硬件保证
在古代社会,中国以航海、造船为主的海洋科技曾长期领先于世界,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开辟了世界航海乃至世界历史的新纪元,郑和的“宝船”达到了前工业时代造船技术的巅峰,明代的海战火器技术独领风骚。20世纪以来,海洋科研进入了国家主导的发展阶段,而中国由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未能奋起直追。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中国海洋科研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海洋科研仍然相对落后,使中国海洋军事装备缺乏远洋存在、远途投送的硬件基础,难以满足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需要。
六、对发展中国海洋军事文化的几点思考
当前,随着海洋开发以及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中国海洋权益在内容、广度上日渐拓展的形势必然要求海洋军事实践同步跟上,这不仅关涉到国家主权,更涉及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伟大复兴。
1. 全面塑造国民的海洋意识,为海洋权益维护提供深厚的社会支持与动力。塑造中国海洋军事文化,必须把全面塑造国民的海洋意识摆在首要位置。在内容上,应该进一步认识海洋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对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在对象上,应该以军事领率机关、军人特别是海军官兵、海洋执法力量、儿童青少年为重点;在意识培塑上,应该把海权意识的培塑放在首要位置。同时,海洋权益受到侵犯时,国家必须作出坚决而必要的反应,以凝聚鼓舞民心。
2. 大力开展海洋军事地理研究,寻求海洋权益的有利依托。在发展海洋军事文化、维护海洋权益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加强海洋军事地理研究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强全球海洋资源的分布研究,明确海洋权益的拓展方向;要加强对管辖海区危机的预测和海区的环境研究,充分利用地利开展维权行动。
3. 加快海洋科技研发,推进海洋军事装备发展。要切实把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加快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要贯彻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推进海军装备更新发展的同时,大力改善近海执法力量的军事装备;要贯彻“以军事科研为主导,坚持军民结合”的方针,重点发展大中型水面舰艇的设计制造、海上综合补给设备、海洋勘探科技、深海开发、极地开发、海洋卫星通信等技术,以显示我国对维护世界和平和对海域管辖的能力和决心。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