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俄边境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在黑龙江举行
2008年7月9日,黑龙江省政府在黑河市成功主办了主题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中俄边境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本次黑河市中心会场放流鲟鳇鱼15万余尾,其中体长100公分的15尾,体长50公分的100尾,体长8-10公分的15万尾,并首次向黑龙江人工放流黑龙江野鲤原种100万尾。今年全省预定增殖放流各种鱼类苗种5000万尾,全部放入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等重要自然水域,其中国际濒危物种鲟鳇鱼22万尾,分批次放流到黑龙江的黑河、萝北、同江、抚远江段。
此次中俄边境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是根据1994年中国政府同俄联邦政府签订的《中俄关于黑龙江、乌苏里江边境水域开展渔业资源保护、调整和增殖议定书》的规定,中国政府在边境水域举办的最为重要的一次增殖放流活动。本次放流活动的突出特点,就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精心组织与注重实效相结合,使边境水域的渔业资源增殖工作向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方向发展。一是放流地点总体上移。通过近10年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抚远、同江江段鲟鳇鱼资源呈恢复性增长趋势。今年放流地点上移1000公里,目的就是增加黑龙江上中游鲟鳇鱼的种群数量,用人工增殖的方法保持种群的科学分布。二是规格质量逐步提高。为了确保放流苗种来源于原种亲体,受精卵统一来源于抚远县史氏鲟原种场;黑龙江野鲤亲鱼经过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专家进行鉴定。三是科学确定繁育单位。今年提供放流鲟鳇鱼和黑龙江野鲤幼鱼的单位,是根据技术水平、基础条件在有省级以上资质的原良种繁育企业和科研单位选定。提供鲟鳇鱼的单位:抚远县鲟鳇鱼放流站3万余尾,同江市鲟鰉鱼放流站1万尾,省鲟鳇鱼放流站9万尾,哈尔滨市农科院水产分院9万尾;黑龙江野鲤幼鱼由肇东市东发渔业有限公司提供100万尾。四是规格数量进行公证。今年增殖放流的鲟鳇鱼和黑龙江野鲤幼鱼,由放流区域当地公证部门对放流品种、数量和规格进行现场公证,接受群众监督。五是首次开展标记放流。为了做好放流效果评价工作,今年由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组织专家,对放流鲟鳇鱼进行一定比例的标记,既为将来全面开展标记放流奠定基础,也为渔业资源评估创造有利条件。六是中俄双方相互派团观察增殖放流。
2008年3月,应俄方邀请,中方派代表团观察了俄方大马哈鱼增殖放流。应中方邀请,俄方派遣了以俄罗斯渔委会达吉亚娜·什米格里洛娃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了本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中俄双方互派观察团参加增殖放流是《中俄两江议定书》约定并应履行的重要内容。《中俄两江议定书》执行14年来,俄方首次邀请中方观察俄方放流,是在中方多次在边境水域增殖放流,并邀俄方参加的前提下,俄方在两国共同保护鱼类资源合作上迈出积极的一步,这既体现了双方在两江渔业合作领域相互信任的态度,也推进了中俄双方渔业合作将会向更深层次拓展。
这次放流活动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和黑河市政府共同承办。为协调组织好这次放流活动,成立了中俄边境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柳正,黄渤海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局长牛玉山,中国水产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国家濒管办哈尔滨办事处,省政府、省人大农林委、省农委、省财政厅,黑河市政府,瑷珲区政府,黑河市当地驻军等单位的领导参加了放流活动。邀请了俄罗斯渔业委员会渔政官员及专家和黑龙江日报社、黑龙江电视台等有关新闻单位的同志。
本次放流活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深入贯彻《中俄两江议定书》的具体体现,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修复黑龙江、乌苏里江等重要水域的鱼类资源,促进我省渔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背景资料:
●鲟鳇鱼的地位
鲟鱼类被认为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为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类群,被认为是“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同时,鲟鱼类是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的鱼类,经济价值颇高,其营养丰富,肉味鲜美,特别是其卵加工的鱼籽酱,具有“黑珍珠”或“黑色黄金”之美称。在分类学上,这个生物类群被划分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现存鲟形目鱼类有2科6属27种及2个亚种,均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北半球(中华鲟珠江群体除外)。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主要如水坝、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世界鲟鱼类资源不断衰竭,许多鲟鱼种群由年产数千吨至万吨的重要经济鱼类,成为了濒危物种或绝迹。因而,国际社会对鲟鱼类的保护日益重视。例如,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鲟形目的21个种的部分或所有种群均列为其红色目录的濒危种或极危种。1997年在津巴布韦召开的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CITES)大会通过的10.12决议,将鲟形目的所有种的所有种群,均列为CITES附录2(其中美洲短吻鲟和欧洲的亚得里亚海鲟列为CITES附录1)加以保护,该决议在1998年4月1日正式生效,第一步控制所有鲟鱼籽酱的进出口贸易。
达氏鳇(Huso dauricus)和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通常统称为鲟鳇鱼。鲟鳇鱼,从其进化上可以研究地质、地貌变化,其物种又有生长速度快、发病死亡率低、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具有显著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是极其珍贵的鱼种,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个鲟鳇鱼的淡水生态区域,我省是其中之一。黑龙江水域是鲟鳇鱼的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及与其相通的江河湖泊,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数量稀少。鲟鳇鱼是分布在我国水域的8种鲟鱼中,捕捞产量最高的品种,年可捕量在100吨左右,由于实施限额捕捞制度,目前年产量控制在44.6吨左右,极具开发利用潜力。但是,由于水域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的干扰,鲟鳇鱼资源不断衰退,1997年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大会,把中国黑龙江施氏鲟和达氏鳇列为世界珍稀濒危保护物种。
施氏鲟 地方名七粒浮子、鲟鱼,曾用名黑龙江鲟鱼。体长无鳞,体色背部棕灰色或褐色,腹部银白,栖息生活在河道中,在水体底层游动,以水生昆虫幼虫、底栖生物及小型鱼类为食。产卵期在5—6月。寿命很长,已发现40龄以上的个体;性成熟晚,一般雌性为9—10年,雄性为7—8年。黑龙江从上游至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均有分布,我国境内以黑龙江中游数量最多。
鳇 地方名鳇,曾用名达氏鳇、黑龙江鳇鱼。个体甚大,为淡水中最大型的鱼类之一,大的个体长达3.9米,重500公斤,最大的重达1000公斤。终生在淡水中生活,在江水中不作远距离洄游,系底栖鱼类。历年5—6月是其产卵繁殖活动的主要季节,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寿命很长,能活50年以上,性成熟最小年龄雌性为16—17龄,雄性为12龄以上。
十多年来,黑龙江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为了保护鲟鳇鱼种群资源,曾采取了就地保护,实行禁捕期,建立保护区和人工增殖放流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开展了大量增殖养护工作。
●人工繁殖放流情况回顾
黑龙江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起步于五十年代,是从1956年投资兴建饶河县大马哈鱼人工孵化放流站开始的,当时主要放流人工繁育的大马哈鱼幼鱼,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又开始少量鲟鳇鱼人工繁殖放流试验,进入九十年代,1991年哈尔滨市首次向松花江放流37万尾鲤、鲫鱼苗种获得成功后,逐步在全省推广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尤其近几年,黑龙江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在2001至2007年期间,全省共计放流鱼类苗种3.65亿尾,其中国际濒危物种鲟鳇鱼146万尾,放流品种有10多种。
黑龙江鲟鳇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在50年代末即已获成功。勤得利施氏鲟养殖放流试验站,于1988年建成竣工,1989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并在黑龙江勤得利农场江段少量放流。黑龙江省先后建设鲟鳇鱼放流站五处,大马哈鱼放流站两处,滩头雅罗鱼放流站一处,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两处,施氏鲟和达氏鳇原种场各一处。即勤得利施氏鲟养殖放流试验站,抚远县大马哈鱼、鲟鳇鱼放流站,东宁县大马哈鱼、滩头雅罗鱼放流站,黑龙江省萝北鲟鳇鱼放流基地,黑龙江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哈尔滨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鲟鳇鱼中试基地、达氏鳇原种场,同江市鲟鳇鱼放流站,为黑龙江省渔业资源保护,特别是珍稀、名贵和濒危物种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1年7月4日至6日,黑龙江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在黑龙江萝北、抚远江段举行了鲟鳇鱼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一次性投放了15万尾鲟鳇鱼幼鱼,其中体长在50cm以上的50尾,30cm以上的100尾,5cm以上的15万尾,总重量675千克,为黑龙江放流历史上规格和规模最大的首次。放流的15万尾鲟鳇鱼分别由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提供10万尾,抚远县鲟鳇鱼放流站提供5万尾。
2002年7月13日,黑龙江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在黑龙江抚远江段举行了鲟鳇鱼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一次性投放大规格、大规模的鲟鳇鱼幼鱼5万多尾,其中体长在30cm以上的200尾,体长在5cm以上的5万尾,所有鲟鳇鱼幼鱼均由抚远县鲟鳇鱼放流站提供。
2003年7月10日,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在黑龙江同江市、抚远县、萝北县江段成功举行了大规格、大规模的鲟鳇鱼放流活动,一次性投放了20万尾鲟鳇鱼幼鱼,其中体长在50cm以上的1年龄幼鱼200尾,体长在10—15cm的2月龄幼鱼8000尾、体长在5cm以上的幼鱼20万尾。此次放流的鲟鳇鱼幼鱼分别由以下单位提供:省鲟鳇鱼放流站3万尾,省特产鱼类研究所5万尾,哈尔滨市农业委员会渔政处3万尾,抚远县鲟鳇鱼放流站5万尾,勤得利施氏鲟养殖放流试验站4万尾。
2004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会同省鲟鳇鱼放流站、同江市水产总站、农垦总局勤得利农场渔政站、抚远县水产局分别在黑龙江萝北县、同江市津街口、勤得利、抚远县江段同时成功举行了鲟鳇鱼放流活动。此次放流体长在5cm以上的鲟鳇鱼幼鱼12万尾,由抚远县鲟鳇鱼放流站繁殖培育5万尾,勤得利施氏鲟养殖放流试验站繁殖培育3万尾,黑龙江省萝北鲟鳇鱼试验站繁殖培育2万尾,同江市鲟鳇鱼放流站繁殖培育2万尾(包括省特产鱼类研究所)。
2004年7月14日,黑龙江省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会同哈尔滨市农业委员会渔政处在黑龙江同江市三江口江段成功举行了鲟鳇鱼放流活动,放流施氏鲟雌鱼一尾(体长1.8米,体重30公斤,标记号:209)、施氏鲟雄鱼一尾(体长1.6米,体重20公斤,标记号:208)、施氏鲟幼鱼3万尾(体长:7--8cm)。此次放流的施氏鲟是哈尔滨市水产研究所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救治并繁殖培育的,有以下特点:一是雌性亲鱼来自松花江肇源县江段,这是全省近50年来首次在松花江中上游捕获鲟鳇鱼亲体,并成功繁殖;二是采用活体取卵技术进行人工繁殖培育幼鱼,既得到了鱼苗,又保护了亲鱼资源;三是将鲟鳇鱼亲鱼及其子一代同时放归其故乡,在黑龙江省尚属首次。
2005年7月9日,在黑龙江抚远县、同江市、萝北县江段成功举行了主题为“珍爱水生生物资源,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鲟鳇鱼放流活动。本次放流各种规格鲟鳇鱼幼鱼50万尾,其中体长在50cm以上的1年龄幼鱼200尾,体长15cm、2月龄幼鱼10万尾,体长在5--10cm的1月龄幼鱼40万尾。放流的鲟鳇鱼幼鱼由抚远县鲟鳇鱼放流站繁殖培育40万尾、省鲟鳇鱼放流站繁殖培育3万尾、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水产分院繁殖培育3万尾、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繁殖培育2万尾(包括同江市鲟鳇鱼放流站)、勤得利施氏鲟养殖放流试验站繁殖培育2万尾。
2006年7月13日,在抚远县成功举行了由农业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黑龙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本次增殖放流各类苗种5000万尾,全部放入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重要自然水域。国际濒危物种鲟鳇鱼20多万尾全部放入黑龙江,其中体长50公分的1年龄鱼200尾,体长15公分的2月龄鱼5万尾,体长5公分的15万尾。鲟鳇鱼幼鱼是由抚远县鲟鳇鱼放流站提供8万尾、省鲟鳇鱼放流站提供3万尾、省特产鱼类研究所提供2万尾、哈尔滨市农科院水产分院提供5万尾、勤得利施氏鲟养殖放流试验站提供2万尾,其它经济鱼类苗种由全省各地、县(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
2007年7月6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黑龙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在同江市成功举行。2007年全省增殖放流各种鱼类苗种5000万尾,其中鲟鳇鱼幼鱼21万尾,全部放入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等重要自然水域。本次放流国际濒危物种鲟鳇鱼11万尾,其中体长50公分的50尾,体长8-10公分的8万尾,体长5-6公分的3万尾,并举行了黑龙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公证部门对放流的鲟鳇鱼幼鱼规格和数量进行了公证。全省分四个批次开展鲟鳇鱼增殖放流活动,共计放流鲟鰉鱼幼鱼21万尾,全部放入黑龙江干流水域。首批放流11万尾,放入黑龙江同江市江段,并举行增殖放流活动启动仪式;第二批放流5万尾,放入黑龙江抚远县江段;第三批放流3万尾,放入黑龙江萝北县江段;第四批放流2万尾,放入黑龙江逊克县江段。提供放流鲟鳇鱼幼鱼的单位,是根据技术水平、基础条件和专家论证,通过招标来确定的:抚远县鲟鳇鱼放流站5万尾,省鲟鳇鱼放流站5万尾,同江市鲟鰉鱼放流站3万尾,哈尔滨市农科院水产分院8万尾。其它经济鱼类苗种由各地、县(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提供。
从1989年到2008年,黑龙江省共向黑龙江水域放流各种规格的鲟鳇鱼幼鱼908万余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