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海关:助推进出口“破百亿”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19:19:59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012年初,一个数字让东营这座坐落于黄河三角洲的区域中心城市激动不已:刚刚过去的2011,东营市进出口总值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实现102.2亿美元,同比增长26.1%,列全省第7位。

“破百亿”意义非同一般,这是东营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东营市进出口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跨入了全省进出口大市、强市行列。

百亿大关里程碑的背后,是东营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是东营各有关职能部门、进出口企业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更是东营人民的抢抓机遇和不懈耕耘……

然而还有这么一批人,他们被企业唤作“领路人”;被政府称为进出口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他们自己则说自己是一群“修路人”,哪里有崎岖,哪里就有他们的脚步,哪里有泥泞,哪里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就是东营海关人——在紧抓“蓝黄”战略契机、助推东营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路上,他们忙碌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汗水洒遍了这片正在腾飞的土地……

找准切入点

推动大跨越

有这样一组数据,鲜活而真实地见证了东营海关近年来促进当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成长轨迹:

2009年东营进出口总值39.8亿美元,2010年实现翻番,达到80.01亿美元,2011年又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02.2亿美元;

2009年东营海关征收税款11.1亿美元,同比翻了一番,201038.8亿美元,又翻了近两番,201148.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

2001年以来短短10年间,全市进出口总值增长近30倍。由小到大、由弱至强,尤其随着近三年的跨越发展,开放型经济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已提升至三成,成为名副其实拉动东营经济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全市对外贸易企业类别和贸易形式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质的跨越。

与这些数据急剧攀升的同时,2009年初到现在的三年间,东营海关年度综合考核成绩在青岛关区逐年快速提升。20122,综合考核位居同类海关第一名,荣获了“青岛关区2011年度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东营海关关长张海甫告诉笔者,不断增长的数字,见证了青岛海关党组的信心和勇气,见证了东营市委、市政府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见证了东营海关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精神。

“生活在东营的土地上,为国把关的前提下,就要为地方企业服务,而为企业服务,最根本的是要善于发现企业的需要,找准切入点。”

2010年春,东营海关调研得知,当地炼化企业受没有本地液体保税罐区制约,炼化能力发挥受到限制,为此他们积极行动。然而要在黄岛、烟台、日照等大型港口的包围中突围而出,又谈何容易。锲而不舍,全力以赴,一次次申请、一次次争取。11月份,东营海关成功争取青岛海关特批,在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内设立100万立方公用型液体保税罐区。2011年又争取到在东营港建设100万立方液体监管罐区。两大项目启用后,全年可为企业缓税300多亿元,创直接经济效益4亿多元。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优化东营对外开放格局,有力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打造黄河三角洲国际物流港具有重大意义。

哪里有需要,东营海关就针对需要贴上去、想办法、出举措。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帮助进出口企业走出困境,东营海关及时推出了支持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八项举措,从降低通关成本、简化通关流程、推广属地报关、支持申请海关特殊区域和保税场所、帮助完善东营港区规划、用好海关优惠政策、提供统计信息服务等诸多方面全力提供支持,为东营开放型经济率先实现止跌回升、逆市上扬提供了有力保障。

轮胎行业的起死回生,就是东营海关激发经济活力的一个生动缩影。2009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美国轮胎“特保案”双重打压,东营轮胎行业进入了始料不及的“严冬”。为帮助轮胎行业尽快摆脱困境,东营海关关长张海甫多次深入企业调研,听建议、出点子、找路子、想措施……系列“组合拳”的实施推动东营轮胎出口当年就实现了逆市上扬,出口额达9.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50%以上。直到今天,轮胎行业依旧是东营进出口贸易的领军团队。

东营市委领导对东营海关提出的八项举措批示说:“……很有力,必将对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产生重要推动作用。这充分体现了东营海关服务大局的强烈责任和积极作为的开拓创新精神,向东营海关的全体同志表示感谢。”

在助推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东营海关人凭借昂扬的斗志和活力,使当地经济引擎爆发出强劲的动力。

作为一个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港口是发展的桥头堡和“蓝黄”战略在东营实施的关键点之一。为破解东营港“有港无航”这道桎梏东营长远发展的难题,尽快发挥对外辐射效能,东营海关一方面采取多种促进措施,以便尽早进驻港区办公,实现开港通航;一方面由负责同志带队深入港口调研、现场办公。针对中海油公司反映港口海关监管设施规划建设没有具体的建设标准和经验借鉴,设计施工存在困难,他们派出服务小分队,针对东营港堆场和储罐区规划设计、卡口建设、视频监控、内外贸分离等问题现场指导;以手续最简化、进出最快捷、管理最高效、服务最周到为目标,量身定制海关监管方案。中海油山东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感慨地说:“东营海关为港口建设出谋划策,为中海油公司排忧解难,充分体现了海关的超前服务意识和对东营港建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2011210,首艘外轮停靠东营港,成功实现复航。截至目前,东营港已先后停靠外轮13艘次,广利港建设同时稳步推进。东营正在向黄三角地区的“区域中心港”大踏步前行。

用满腔热情

打造“黄河纤夫”党建品牌

提到“黄河纤夫”,我们自然想到那些大河两岸躬身前行的人们,他们把自己的身躯当作航船前行的动力,他们的汗水洒到河边,融入河水,他们是最有力的人,也是最精彩的奉献者。

如果说东营经济是大河上的航船,那东营海关则是那些任劳任怨的“黄河纤夫”,他们打着赤膊,顶着烈日,用无穷的力量和钢铁般的意志,拉动着航船前行。

20092月张海甫调任东营关长以来,他办公室不倦的灯光,一直是东营海关一道独特的夜景,从周一到周五,甚至在周末,他工作到深夜成为常态。在张海甫的带动下,海关工作人员个个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成为一种常态。

“跟着张海甫关长工作,很累,但是值”,东营海关的关员们这样说。

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内部素质,东营海关以创先争优、创建“海关先锋”党建品牌活动为总抓手,着力建设“黄河纤夫”党建品牌。

在业务量激增、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全体关员自觉实行“5+2”工作制、24小时无间断服务,加班加点,敬业奉献,把一腔热情,奉献给了海关事业。

他们以服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己任,牢固树立“东营发展我发展,我为东营作贡献”的工作理念,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取得了助推东营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显著成效,实现了为国把关履职责与服务地方促发展的“双赢”。

在东营海关内部,所有关员都抱有这样一个信念:我们每一个人的形象,不仅代表着个人和单位,更重要的是代表着国门的形象;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应该为关帽上的国徽增色,为肩上沉甸甸的金色“商神杖”关徽添彩。

张海甫说:“要创造一流的工作,首先应建设一流的干部职工队伍;要建设一流的干部职工队伍,离不开文化的积极引领。”

东营海关党组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战略地位,充分认识到海关文化既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硬实力;抓好海关文化建设,既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又能创造生产力。他们以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围绕“活力、和谐、幸福”海关建设,把文化立关提升到新的高度进行审视,确定以文化建设推动各项工作争创一流。以组建“蓝色畅想”全关军乐队为抓手,积极探索文化搭台、寓教于乐、凝聚人心、引领向上的文化育关新路子,全面提升队伍综合素质。他们以实施“五个一”文化工程为载体,丰富了文化兴关的新形式。以“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东营海关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创了文化强关的新局面。

三年来,凭着攻坚克难的“黄河纤夫”精神,凭着改革创新的思维方法,凭着“一天办三天事、一年干三年活”的实干作风,他们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乐于奉献、勇于担当,承担起东营经济发展“助推器”的重任。

从“监管”到“服务”

把企业的难事当成自己的大事

“把企业的难事当成自己的大事”,这是企业对东营海关的一致评价。东营海关坚持寓监管于服务,以服务促监管,主动上门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实现了监管与服务的高度统一。

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是东营市进出口贸易的大户,之前公司货物一直从上海港办理通关手续,通关时间长、费用高、损耗大。针对这种情况,东营海关特事特办,实行“属地报关”的新型通关模式,专设进口原料“绿色通道”,帮助企业实现跨区域通关,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企业节省费用500多万元。

公司副总经理郭雪民告诉笔者,原来光传递单据就35天的时间,而铜价瞬息万变,一天一个价,慢一天报关就多了很大的风险。在东营海关报关以后,当天就能报关,提上货,不但规避了价格浮动的风险,而且连港口的堆存费、滞港滞箱费用也大大地节省了。

据了解,东营海关放大方圆效应,在全市外贸企业推广“属地报关”的通关模式,三年来辖区内企业属地报关比例由45%提高到了80%。通关时间由原来的12天缩短为12个小时,去年仅集装箱一项就节省通关成本5000万元。

“把企业的难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海关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推出了“一线工作法”、“限时工作制”、无障碍通关、零时间物流等措施,全天候为进出口企业提供贴心服务。积极深入40多家企业开展调研和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困难30多个。引导企业及时用足用好国家鼓励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推动企业转方式调结构。

在不违背法律政策的前提下,他们勇于探索创新,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用足用活各项优惠政策。海关规定对外贸企业实行分类管理,A类企业可享受加工贸易保证金台账“空转”政策。针对该政策,东营海关走进企业积极宣传,引导企业规范运作,推进海关管理类别升级。短短三年时间,东营市A类企业由2008年底的29家发展到2011年的63家。全年为相关企业节省加工贸易台账保证金17亿元,大大缓解了企业资金占用压力,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

作为东营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东营海关近年来积极融入东营市开放型经济建设大潮,为助推东营进出口突破100亿美元作出了积极贡献。东营开放型经济迎来了春天,东营海关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也结出了累累硕果。两年来,东营市几大班子主要领导已先后15次对东营海关工作进行批示,给予充分肯定。东营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下发正式文件给予通报表彰,连续两年授予东营海关“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排头兵”集体荣誉称号,并授予支持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2011524,东营市委做出在全市开展向东营海关学习活动的决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蓝黄”经济区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相信站在新起点上的东营海关,牢记青岛海关党组的嘱托,必将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持续发力,不断创出新的佳绩,东营开放型经济的奇迹也将继续被书写……

我们有理由有更多期待!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