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斐的《望舟山》与中日文化交流

来源:李国华   发布时间:2015-05-20 19:23:37 

舟山却望似崖山,万古千秋泪不干。

王气已销兵气尽,海波空漾月光寒。

——《莽苍园诗稿》,张斐作于清康熙年间

长江与黄河孕育了农耕文明,请画一圈。中华大地收纳过游牧文明,再画一圈。东洋日本催生了海洋文明,也画一圈。三圈都能圈到的地方是舟山。三大文明交汇之处是舟山。舟山,是一个被三大文明层层积淀着的地方。

虽说有匈奴入侵,有五胡乱华,有辽金败宋,主导中华大地的一直是农耕文明。然而,随着蒙古人的到来,这样的主导被替换了,蒙元消灭南宋小朝廷于广东涯山,宣告着第一个游牧文明主导时代的到来。舟山却望似涯山,那是指第二个游牧文明主导时代的到来。蒙元北走不到三百年,满清又来了,消灭南明小朝廷于舟山。舟山,看上去多像崖山啊。

当主导的农耕文明被取代,有人不死心,设法让其重新回归。怎么回归?靠打。靠什么去打?靠兵去打。哪里来的兵?去借。到哪里去借?到东洋日本去借。于是就有反清志士郑芝龙、郑成功、周鹤芝、冯京第、黄宗羲、朱舜水、张斐等共17次向日本借兵。舟山,是向日借兵的主要活动据点。

虽说这17次借兵无功而返,却促成一个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

若有鸟枪兵一万,已经不可抵档;若增加至三万,消灭满清政府如探囊取物也。——选自朱舜水和安东省庵有关中原的谈话录

朱舜水的话幼稚可笑吗?不,鸦片战争中英国不到三万的火枪兵打得大清朝摇摇欲坠,八国联军一万八千长枪兵不到三个月攻陷了大清的北京;用三万鸟枪兵去灭掉大清国并非不可能,不可能的是灭了大清国后如何去重建。

对中原大地来说,代表海洋文明的“东洋鸟枪兵”终究只是客,只能客从于其他文明。在农耕文明主导的时代里,客从于农耕文明;在游牧文明主导的时代里,客从于游牧文明。如果灭大清成功,农耕文明将主导中国,“东洋鸟枪兵”还得屈居于农耕文明的代表——“南明”朝之下。要知道“南明”的前朝“大明”朝怎样对付海洋文明的吗?明太祖朱元璋尽迁舟山三十六岛居民于内陆实行“片板不许入海”的海禁政策,明成祖朱隶遣郑和七下西洋以“堪合贸易”驱逐来自海上的自由贸易,明世宗朱厚熜下令一举捣毁有“十六世纪上海”之称的舟山双屿港。南明入主中原后,是不可能改变他们对海洋文明的驱逐态度。这就使得日本帮助南明出兵中国变成一件毫无意义的事。这也是十七次借兵没有一次成功的根本原因。

与朱舜水谈话的叫安东省庵,出自日本武士道世家(柳川藩士),是一个很有来头的人,与一些日本当局要员交往甚密,朱舜水的借兵提议是一定被他带到了日本当局那里的。当然,日本当局是不会同意出兵的。但是,他们却对朱舜水这个人发生了兴趣,让安东省庵把他带到东京来,教授日本京城弟子学习中国文化。朱舜水由此成了一位名符其实的日本“国师”,在日本有了一门有关中日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学说,叫“朱子学说”。

当时的日本当局是德川幕府。二百年后,日本发生明治维新,德川幕府统治被推翻,推翻德川幕府的维新派对“朱子学说”推崇有加。著名维新派诗人小野湖山(1814—1910)在朱舜水墓前作诗道:

安危成败亦唯天,绝海求援岂偶然。

一片丹心空白骨,两行哀泪洒黄泉。

在朱舜水逝世后,还有一人步朱舜水的后尘,踏上东渡路,去向日本借兵。他就是张斐,也是借兵不成却做了日本人的老师,继续把“朱子学说”发扬光大。

张斐是第17次向日本乞兵,也是最后一次。这一次的出发点在上海(上海县,1292年设)。当船从上海行至嵊泗鹿径头(今称六井潭,是一处自然风景点),看到那如群鹿奔腾的奇峰怪石,张斐不禁童心大发,念道:

连山如波涛,群鹿游其上。

弯弓欲射之,角角来相抵。

……

从衢山至普陀山这段路上,张斐作了题头的《望舟山》诗。到了普陀山,船在潮音洞靠岸,这里的奇景激发了张斐心中的无限诗意:

向日衔龙气,青天发蛰雷。

静听如有悟,坐久亦悠哉。

此后的张斐到了日本。张斐到日本借兵凭的是什么?要知道这已是1686年,距舟山之战过去40年,康熙已经把龙椅坐了25年,三藩已平,台湾一统,反清复明势力已荡然无存,借兵的基础早已没了。然而,有些事情还真难说,就在张斐去日本之前,一位自称朱三太子的找上门来。朱三太子,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中天地会陈总舵主所拥戴的朱三太子。这个朱三太子无疑是一面反清复明的旗帜。张斐就是凭这面旗帜向日本借兵。

凭这面旗帜向日本借兵?失败总是难免的。当张斐递交“国书”后,对方根本没回应。而当时的日本也实行海禁,对外开放的只有长崎一港,国外之人只能在此集中居住,张斐也只能止步在长崎。

也许是上帝刻意安排张斐要成为“朱子学说”的接班人,回国后的张斐碰到了朱舜水的孙子朱毓仁。朱毓仁是应日方之召去处理朱舜水后事,临行时找上张斐一道前往。这一次东行的借兵自然也无望,然而有了张斐与朱舜水的学生们之间的多次谈话。谈话的内容被张斐记录了下来,汇成一问一答式的《张斐笔语》。

第一位谈话的是下川三省。他自报字号为“宗鲁”,说先生的字号“鲁屿”。这是指“朱子学说”是提倡“尊王攘夷”。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天皇势力不如藩国幕府,处于“军阀割据”时代,就像我国的春秋时代。春秋时代的齐国和鲁国并在一起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成为了春秋第一霸。朱舜水也希望日本第一藩国的德川幕府像我国的齐(鲁)国那样“尊王攘夷”。这个提议得到了他的学生们响应。加上我国著名学者孔子的故乡在鲁国,就有了朱舜水及其诸多学生中多用“鲁”为字号。朱舜水的“尊王攘夷”在日本掀起了一阵旋风,明治维新派是很推崇这个“尊王攘夷”的,诗人小野湖山在朱舜水墓前的诗就能说明。

第二位谈话的是大串元善。他问的问题涉及广泛,稀奇古怪。如我国诗人王勃有名篇《滕王阁序》,有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他就问,孤骛即家鸭也,怎会飞?然而,学生问老师的问题越古怪,日后与你的感情越深。日后的大串元善与张斐感情很深。张斐到中国后在《别后怀大串元善》诗中说:

与子执手交,临歧怅呜咽。

子东我复西,相思共明月。

张斐回国后的踪迹无人知晓。

到此,关于向日借兵的事告终了。可是,关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朱子学说”的事没结束。五十多年后,日本“千岁丸”号船带着“朱子学说”的诸多文献驶进了上海黄浦江。又过了五十多年,东京举办“朱舜水永驻日本250周年纪念大会”,除李大钊写祭文外,康有为带病赋诗五首,以示其追慕之情的坚决。又过了三年,上海也为朱舜水举行了纪念大会,除梁启超写“年谱”外,郁达夫捉笔写纪念诗。当此时,我国国民革命的风头正浓,革命志士通过纪念朱舜水,研究“朱子学说”,产生了新思想,孙中山为朱舜水纪念亭题写“博爱”“大同”之后没多久,就发动了二次革命。到1936年,浙江大学首任校长竺可桢归纳“朱子学说”为:求是。求,就是去研究;是,就是事物的本质。求是,是浙江大学的校训。

前些日子听闻新落成的舟山博物馆在寻找有关舟山的古诗,我想,张斐的这首《望舟山》应入选吧。

新落成的舟山博物馆对面是海,海上有个长峙岛,与日本长崎港同音(舟山方言)的长峙岛,正在打造大学科技城。一桥飞跨南北,舟山本岛与长峙已有桥梁联结;如果能在我们舟山发起系统性的“朱子学说”研究,无疑是与真实的日本长峙等地人民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彰显了舟山新区人的开放胸怀……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